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论中医的医学科学属性

论中医的医学科学属性

中医学中,肝有两层含义,一为肝体,一为肝用,即肝的功能活动。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以阴阳来概括,即“体阴而用阳”。
状,临床所见,乏力懒动、食欲减退也正是可以出现黄疸的病毒性肝炎等疾病最为常见的症状。

鼓胀病名首见于《灵枢·水胀篇》:“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肘后备急方》也说:“唯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名曰水蛊。”这些话将肝硬化腹水疾病的腹胀大、胸腹壁静脉曲张及皮色或黄或黑等主要症状进行了准确描述,是非常符合临床实际的。

对病因的正确认识

临床上,由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等肝脏疾病是出现黄疸和鼓胀的主要原因,中医学虽然未能直观了解和认识肝炎病毒的实质,但其有关温热病和传染病的理论与实践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许多论述和记载可与现代医学互为印证,为我们进行肝病中医病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两千多年前,《内经》中就对某些传染病的病因及发病规律有明确的认识和阐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形象地描述了传染病的发病特点。明清温热病学的兴起,更使传染病的病因学、发病学、防治学达到了新的高度。吴又可创“杂气”致病学说,他在《瘟疫论》一书设专篇论及“杂气”是“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瘟疫等传染性疾病正是由于这种“杂气”所引起的。“杂气”作为一种传染性致病因子虽然并非等同于肝炎病毒,但其发病与肝炎病毒之感染人体确有颇多吻合之处。肝炎病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杂气”而有选择地为害人类及灵长类动物,感染人体后专入肝脏,或使人体处于病毒携带状态,或造成发病而表现为黄疸,甚至发展为鼓胀。

具体到对黄疸的病因而言,古人已认识到疫毒、杂气等传染性致病因子是黄疸的主要原因,《沈氏遵生方》亦说:“有天行疫疠以致黄者,俗谓之瘟,杀人最多,且蔓延亦烈”,都说明了疫毒引致黄疸不但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且变化迅速,病多危重,这与现代医学重症肝炎所出现的黄疸是十分吻合的。古人还认识到过度饮酒也是黄疸的主要原因,《金匮要略》对黄疸分类专设酒疸一项,《诸病源候论》说:“凡诸病疸者……皆由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脏腑不和……发为黄疸”,临床所见,酒精性肝损伤所致之黄疸确为十分常见。

鼓胀的原因虽多,但纵酒无节、虫毒、黄疸、积聚失治则是该病毒主要原因。《景岳全书》说:“少年纵酒无节,多成水鼓”;《诸病源候论》说:“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如似肿状,名水蛊也”,按《说文解字》解释:“蛊,腹中虫也,从虫从皿”,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水肿多虫为患;《医门法律》:“凡有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这些关于病因的阐述是非常真实而科学的。临床所见,肝硬化腹水的主要原因确为酒精、血吸虫及以脾肿大为主要表现的特发性门脉高压等引起。

对疾病预后的正确判断

《伤寒论》中说:“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指的是在发热几天以后,才出现黄疸;而对黄疸的消退时间和预后,《金匮要略》指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多难治”;朱丹溪则认为“时行疫疠,亦能发黄,杀人最急”,指出了此类黄疸变化迅速,病情凶险,预后多差。

对鼓胀的预后《沈氏遵生书》说:“空胀烦躁漱水,连忘惊狂…绝难治”;《医宗金鉴》说:“腹胀身热,阳黄胀也,若吐、衄、泄血则亡阴矣。”临床所见,腹水病人如出现肝性脑病等精神症状及伴发出血多预后不良,常常危及生命,与古人描述是一致的。

肝病治法的科学设立

对肝病治疗,《内经》首创甘缓、辛散、酸收三大治法。《金匮要略》指出:“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后世医家在实践中不断创立新的治法,如李冠仙治肝十法,王旭高创肝病三十法等。

|<< << < 1 2 3 > >> >>|

本页关键字:医贯  内经  肘后备急方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内关配足三里治呃逆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