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 养好脾胃肺
小孩子容易生病,原因多是两条:吃多了,冻着了。生的病最常见也就三类:发烧、咳嗽、积食。养孩子先把孩子的脾胃和肺养好了,常见病就会少很多,这是调理孩子身体的大方向。
脾常不足莫贪凉
一般来说,只要不是有一些先天疾病或者后天出现的重大疾病,孩子的心、肝、肾这三个系统是不会有问题的,那么孩子有病主要问题就集中在脾和肺上。把这两脏安抚好了,孩子的病就少了大半。
先说脾胃,明代医书《幼科发挥》中说:“小儿脾常不足,尤当调理,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固矣”,并得出结论说,“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养护孩子的脾胃。
要知道,贪吃是孩子的本性。有句俗话叫“吃饭不知饥饱,睡觉不知颠倒”,就是形容小孩子的。但是,孩子的脾胃功能还未完善,如果吃太多肥甘厚腻的食物,就容易积食,伤到后天之本——脾胃。
小孩子生病,积食绝对是个导火索。积食是怎么回事呢?人的胃是腐熟食物的,说白了就像个“发酵池”,里面是产生、蓄积热量的。如果不停地往胃里塞东西,热量就越积越多。这时候,孩子就会“生内热”,会表现出不爱吃饭、口臭、便秘等现象,晚上睡觉还会烦躁不安、哭闹等。这时一受凉(就是外感风寒),很易感冒、发烧、咳嗽。而且小孩子积食时间长了,人就会消瘦、头发枯黄、面色萎黄,甚至影响到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所以有句老话“欲得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让孩子饥一点,比饱一点要好。
肺常不足当娇养
小孩子生病,最让家长揪心的就是感冒、发烧、咳嗽、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这些都是肺脏疾病的表现。而“肺为娇脏,肺常不足”这种说法见于明代万全著的《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现在广为医生们所接受。这本书里面也明确指出:“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也……天地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肺先受之。 ” 人的五脏中,只有肺跟外界直接相通。从生理结构上讲,五脏里,心、肝、脾、肾这四个脏器都在下面,唯独肺像个伞一样,在上面把它们遮挡着。所以中医上说:“肺为清虚之体,且居高位,为诸脏之华盖,百脉之所朝,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直接相通,六淫外邪侵犯人体,不论是从口鼻而入,还是侵犯皮毛,皆易于犯肺而致病。”
风、寒、暑、湿、燥、火这六邪进犯身体的时候,肺总是首当其冲,正因如此,再加上孩子身体相对孱弱,所以最容易出现呼吸系统疾病。孩子肺脏功能弱的时候,还容易引起其他疾病。这一点家长们一定要重视。
养孩子,把脾胃、肺脏养好了,孩子常见病就会少很多,这才是调理孩子身体的大方向。
适用妙招——捏脊
捏脊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健脾养肺,改善脏腑功能,不仅对反复感冒、发烧等效果都非常好,还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及孩子疳积等也有很好的效果。每个当父母的都应学一学。
捏脊方法很简单,先让宝宝趴在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家人站在宝宝后方,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然后食指半屈,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抵在孩子的尾骨处;大拇指与食指相对,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每天5~9次即可。
上一篇:中医解释孩子“七不责” 下一篇:小儿保健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送给屠呦呦的新年“礼物”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属各院加强挂号管理
- 广安门医院建院60周年学术总结会召开
- 中医药法草案征求意见已超3万条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