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磁罐经络减肥
对于抽脂、爆脂、节食—— 种种现代人热衷的减肥手段而言,借鉴我国上千年中医养生原理的饮食汤药调理、药膏涂抹、刮痧、五行磁罐、点穴、耳穴调理、按摩等方法用于减肥,也越来越受到青睐。
中医减肥受青睐
一 磁罐经络减肥原理 磁罐经络疗法之所以可、保养肌肤、延缓衰老,主要有三大神通:
神通1:通过磁罐内负压对局部部位的吸拔,能疏通经络,平衡气血,调整内分泌,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从而改善消化功能。五行磁罐根据五行经络原理
神通2:在拔罐的同时,配置在罐体内的磁体产生磁场,协同拔罐的负压作用,不断给血细胞冲磁,使红细胞电荷量增加,提高细胞活性,降低血液粘滞度,进一步加强细胞流动和气血运行,使机体新陈代谢加快,热量及脂肪消耗增加,既可减去体表脂肪,又可减去体内深层脂肪,从而达到安全、保健、快速减肥的目的。
神通3:能同时排除气、血、汗、痰、垢、脂、毒七种瘀症,达到祛寒祛湿、排毒养颜,可缓解亚健康状态。
二 借鉴中医养生学说 中医养生学说认为,五色对应五脏。红(心)、青(肝)、黄(脾)、白(肺)、黑(肾)。五行磁罐用的罐和普通火罐不同,根据五行经络原理,采用特殊的磁化水制成的五行磁罐,磁化程度不同颜色也就不同,可以针对相应穴位进行不同强度的刺激。
五行磁罐减肥的针对性很强,它可以根据引起肥胖的病因,即病理性肥胖和生理性肥胖,实现针对性减肥。
交错按压
病理性肥胖:主要是由内分泌失调引起,进而造成体内脂肪新陈代谢障碍,从而导致脂肪堆积。对于这种肥胖,五行磁罐经络减肥法,从调节内分泌功能做起。
生理性肥胖:因饮食失控、营养摄入失衡,体内脂肪过量堆积引起的肥胖,重点从调节胃肠道的功能着手,减少脂肪的堆积。
三 目击“滑罐” 现代社会胖人越来越多,人们只道是营养过剩、缺乏运动,却不知道原来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情绪紧张、经络不通,是诱发肥胖的重要原因。传统五行经络学说认为,人小腿粗是由于下焦经不通和膀胱经不通。手臂粗是因为上焦不通、心包经不通。腰腹部粗是因为肺经不通、大肠经不通。因此减肥就要对应打通相关经络。
STEP1经络理气: A、深揉腹部。手按到脂肪下,有胀感。 B、交错按压。左右手大拇指交错深浅用力按压。 C、提拉胃部。推胃的作用是调节肠胃功能,疏肝理气,修复胃黏膜。
STEP2开穴:用当归、三七、川芎、芦荟、麝香5种名贵中药材配制而成的开穴膏,可开穴通络,使气血通畅,加速消脂药物的吸收,促进脂肪代谢。
STEP3精华液消脂:用三七等名贵中药提取的消脂精华液通过棉花球点蘸燃烧,其中的药物成分,在拔罐的过程中就能很快被吸收,疏通经络,促进脂肪的分解。
STEP4滑罐:和普通火罐不同,根据五行经络原理,采用特殊的磁化水制成的五行磁罐,磁化程度不同颜色也就不同,针对相应穴位进行不同强度的刺激。进行过程中如有疼痛的感觉,是因为经络不通所致。
STEP5起(拔)罐:起罐后如有出痧、起水疱的现象,是身体亚健康状况的外在表现。
消脂精华液在拔罐中被吸收 ①罐口部位皮肤发白,手摸发凉,起白水疱。表明体内风湿较重。 ②罐口部位皮肤呈黑紫色,表现火毒重。黑紫的状况不同,病症的轻重程度也不同。 ③罐口部位皮肤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起黄疱,或者黄绿疱和脓水,表现穴位相对应的器官炎症比较重。 ④第四种情况是前3种的混合,这种状况表明既有风寒、火毒,又有风湿、炎症。
所以磁罐减肥过程可同时了解身体亚健康的状况。
四 后记 有的人吃得很多但身材依旧非常匀称,有的人喝凉水都胖。这都与人体经络有关。经络不通畅、阴阳不平衡,导致脂肪不能正常代谢。不同的肥胖诱因在
本页关键字:疏通经络 平衡气血 调整内分泌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中医三管齐下让你轻松瘦身 下一篇:健康减肥饮食细节最重要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