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保健重修养
安度晚年,欢度余生,是老年人的普遍愿望。要达到这个目的,固然需要社会提供保障,家庭给予扶养,而老年人自己也必须慎于修养。我国古代的医学家一再强调养生必须与养德结合。“养德、养生无二术”。高濂也强调说:“君子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矣。”
为什么养生必须结合养德呢?这是因为,良好的品德修养,有益于健康长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仁者寿”的主张,认为“大德必得其寿”。如果不重视修养德行,只求助于方术药物,要想延年益寿是绝对不可能的。晋代养生家葛洪就说过:“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代“药王”孙思邈也强调指出,不讲究品德修养,即使服食灵丹琼浆,对延年益寿也无济于事。明代名医孙志宏进而指出,如果不讲究道德修养,既不能延寿,也不能得福,所以讲究养生,首先必须讲究修德。
古人强调在养生中要注意养德的主张,确有见地,讲究老年心理卫生,首先就要讲究自我修养,尤其要正确对待“得与失”。
人到老年,青春逝去,感到损失;旺盛的精力,一去不返,也觉损失;身心衰退,离开工作,告别事业,尤感损失;社会交往的冷落,亲人老友的亡故,无一不觉损失……。老人回顾一生,损失的体验是如此明显。产生这种失落感,并不奇怪,如果过于强烈,不能自拔,以致“万事零落,心无聊赖”,甚至“百不如意,怒火易炽”,则会影响身心健康。还有的老人,对名利地位的丧失耿耿于怀,对利益的失去追悔不已,整天忧心忡忡,脑子没有安宁,危害更大。
因此,老年人必须正确对待“损失”,要善于自我疏导,自我排遣。青春逝去,衰老到来,是新陈代谢的必然,何须管它?一生辛劳,做出贡献,年老退休,颐养天年,心安理得,何须犯愁?多年烦杂,难得清静,今朝静养,岂非良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亲友既逝,忧伤何益?名位是过眼烟云,钱财是身外浮物,何必贪恋?
进而一思,人生的幸福,全在于奉献。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精力、自己的才华,贡献于社会,化作他人的幸福,个人之“失”,不是已经变成大众之“得”了吗?何损之有,何失之有?回顾一生,没有虚度年华,没有碌碌无为,问心无愧,死而无憾,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么?
一个人只要保持崇高的品德,宽广的胸怀,自然不会患得患失,即使到了老年,仍思奉献,这样想来才会自得其乐,益寿延年。朱德同志就堪称典范。诚如在他身边工作多年的同志所说:“朱德同志一生为革命事业奋斗,锲而不舍,就像一位农民那样耕耘劳作,只不过他耕耘的是山河改造,播下的是幸福种子。他有理想,终生追求,无私心,少个人忧患,因此能豁达乐观,健康长寿。”
上一篇:夏日老人穿衣有禁忌 下一篇:老年人与其“冲血管”不如改变生活方式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送给屠呦呦的新年“礼物”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属各院加强挂号管理
- 广安门医院建院60周年学术总结会召开
- 中医药法草案征求意见已超3万条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