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艾芳香
“五月五,端午节,家家户户插艾忙。把艾插在门外边,驱虫辟邪又吉祥。”艾,又名家艾、艾蒿,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尤以农历四五月份长得最为崴蕤。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古诗云:“端阳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艾全草都能入药,有温经散寒,清热祛湿,平喘止咳,止血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医家云:“杏乃中医之花,艾乃中医之草。”《孟子》曰:“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明代医家李时珍《蕲艾传》称艾“产子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在我国采艾和用艾治病迄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艾,芳香且益健康,古往今来,百姓无不喜欢。听说在家乡很早以前,大闺女、小媳妇端午头天顶上心的一件事是:采集艾蒿心、月季花、桃树枝等混合浸泡与院中的大盆里,经一夜甘露滋润,清晨用来洗脸可以明目,洗胳膊可以保不生疮疖。山野百姓虽然很少知道周代就有“五月五日,蓄兰为沐”,也难读到“浴兰兮沐芳华”的屈原诗句。但是家乡人用艾蒿等制作的这种消炎止痒又清香宜人的土而高级的“花露水”,并非无源之水。记得儿时在没有蚊香的年代里,每到夏天晚上蚊子嗡嗡的叫,在院子点一把干艾蒿来驱蚊子,效果很好,很芳香,就能在院子吃上安稳饭。如果身上被蚊子叮一口,肿的很难受的时候,父母就用陈艾熏熏症状马上减轻。
艾,又是一味食疗方,唐代孟洗《食疗本草》记载:“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混沌,治一切鬼恶气,上服治冷痢。”至今,我国福建一带,还保留着清明节“采艾为粢”的习俗,或祭祖,或馈赠亲朋好友。其做法是将细嫩的艾叶捣均,尔后和糯米一起做粢。这种颇有田园风味的艾粢,看上去绿茵茵,吃起来也能香嫩可口,令人胃口大开。国外也有以艾酿酒,如法国著名葡萄酒“味美思”,其主要香料为艾汁,据说此酒清香甜纯微苦,具有醒脾开胃,增进食欲的功效。
艾,民间悬插门户上以避邪。据说,这是唐代农民领袖黄巢留下的避乱标志,所谓“挂艾保平安”。先人对艾还赋予诸多美誉,如尊称长老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称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等。艾不仅是为了避邪,更是为了祭奠为国忧思的大诗人屈原,是一种怀念,因为“艾”是和“爱”同音的,香雾缭绕,艾叶青青,在世世代代,子子孙孙的传承中,流传下来的不仅是那些古老的习俗,还更有绵绵不断的“爱”。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2月23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2月23日快讯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2月23日快讯
- 乙型脑炎方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