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五气所病”、“五精所并”、五病所发”、“五邪所乱”
“五气所病”、“五精所并”、“五病所发”及“五邪所乱”,皆出自《素问·宣明五气篇》。是根据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分别从气血阴阳的不同角度总结归纳出来的发病规律,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五气所病”是指五脏之气失调,气机上逆所发生的病变。因心气不舒影响脾病而为噫,肺失肃降气机上逆患病为咳;肝气不舒影响精神活动,则可见烦躁不安而多言语;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使津液上泛于口而多见吞酸,因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主五脏阴阳,肾气虚则阴阳相引失常而多致呵欠,肾阳虚,阴寒之邪循经上袭于肺而为嚏。
此外,六腑之气失调,也可使人发病。如胃气不降则气逆而为哕;小肠、大肠气机失调,致使消化水谷、分清别浊、传导糟粕的功能失常而引起泄泻;下焦如渎,主水液代谢,若下焦气机失调,不能通泄水液,使水液泛溢而引起水肿,膀胱气化失常,小便不通利而为癃闭病,膀胱气虚不固而为遗尿,胆与肝相表里,胆郁及肝,也可使人发怒等。总之,脏腑之气失调,气逆所致病变是比较复杂的。
2、“精所并”是指五脏精气乘虚并入一脏,导致该脏邪实所发生的情志病变。五胜的精气在正常情况下,是各藏其脏,各守其职的。若乘虚合并于某一脏,使其气实就成为致病因素而发病。精气并于心,使心气有余而为喜,因喜是心志;若并于肺,使肺气有余而为悲,因悲是肺志;若并于肝,使肝气横逆犯脾,脾病而为忧,因忧是脾志,若并于脾,使脾气偏胜则乘肾而为畏(肾志为恐,畏与恐同);若并于肾,则肾气有余而为恐。
3、“病所发”是指五畦发病有一定的规律。如肾为阴脏而主骨生髓,所以其病发于骨髓;心为阳脏而主血,所以其病发于血,脾为阴脏而主肉,所以其病发于肉,肝为阳脏而主舂,发病的根源在于冬;肺为阴脏而主秋,发病的根源在于夏。关于肝发病之源在冬,肺发病之源在夏,这是根据阴阳盛衰的道理来说的。夏季阳气偏盛,阴气衰而阴病发于夏;冬季阴气盛,陌气衰而陌病发子冬。
4、“邪所乱”是指病邪侵袭人体引起阴朋失调的五种病态表现。邪气入于阳,则出现热扰神明而为狂,是阴不胜阳的结果;邪气入于阴,则血脉阻滞不通而为痹;阳主气,邪气与阳气搏击于上部,州气逆而为头痛巅顶之疾,阴主液,邪气侵入于阴,损伤阴渡,则津液不能上承而为疳哑;病邪由阳入阴,阴胜则静,病邪由阴出阳,阳盛而为怒等。
本页关键字:五气所病五精所并 五病所发五邪所乱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五液病变与五脏的关系 下一篇:四时五脏的正常脉象与不同的脉象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