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液病变与五脏的关系
五液是指汗、泪、涕、液、唾等五种液体。它们是由五脏接受了水谷之津,然后润注于孔窍之巾的津液。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有“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等五脏化五液的理论。
“汗为心之液”,是由于心主血,生理上汗血同出于一源。病理理上汗出过多,则损伤津液,也会影响心血不足,出现心悸等症。若大汗淋漓不止,还会耗伤心气,可见心慌、气短,甚至虚脱。反之,心气虚或心阴不足时,也可出现病理性的汗出。如心气虚可见自汗,心阴虚则见盗汗,这些对临床诊断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泪为肝之液”,是由于泪出于目窍,肝开窍于日。泪的排出和濡润作用与肝脏有密切关系,如肝阴不足时泪的排出减少,使跟失其濡润,则见两目干涩;肝经热盛,可见曰赤眵多,或兼痒痛等症。
“涕为肺之液”,是由于涕出于鼻,鼻为肺之窍,涕的性状、排出等均与肺的功能有关。如风寒束表,肺气失于宣降时,有鼻流清涕的症状;风热袭肺,可见鼻流稠涕,肺阴不足津液不能上承时,则鼻干无涕。所以,临床上从涕的性状变化,可作为肺经病症的辨证依据之一。
“涎为脾之液”,是由于涎出于口,口为脾之窍,脾的运化功能直接关系到涎的分泌。例如,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口中的津液适量,味道正常,为“口中和”,者脾胃虚寒,水液不化,常会出现口淡无味,涎水较多;或脾经内郁湿热,则可见口角不断流涎,多见于小儿。固脾与胃相表里,当胃火炽盛伤津耗渡时,可见口燥,涎步、口臭等症。
“唾为肾之液”,是由于肾经有一络脉上挟舌本,通于舌廉泉穴,为分泌排出唾液之处。所以说唾出于舌下是肾之液。肾的功能正常则分泌排出适量的唾液濡润口腔。若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时,唾液分泌排出量减少,人就感到口千舌燥,尤其夜间更为明显。如肾阳不足,水湿泛滥,常可出现唾液清冷量多的现象。
总之,中医学认为五液生于五脏,五脏病变可以影响五液而出现不同的病理改变。根据这一基本理论,临床上就可以通过五液的病理表现来帮助诊断脏腑病变。此外,由于肾主水,五液都是津液所化,所以有五液与肾有密切关系的说法。
本页关键字:五液病变与五脏的关系 五液病变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素问·五藏生成篇》所谓“合、荣、主”的含义及意义 下一篇:四时五脏的正常脉象与不同的脉象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