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中医理解是什么
遗传性共济失调在中医中无特有病名,根据其主要症状,中医常归之于“痿证”、“痿蹙”、“颤证”等范畴。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缓慢进行的共济运动障碍为突出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大都有遗传史、家族史,具有家族系谱,据统计本病约占整个神经遗传病的10%,其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为最多。现代医学尚无特殊疗法。
遗传性共济失调在中医中无特有病名,根据其主要症状,中医常归之于“痿证”、“痿蹙”、“颤证”等范畴。但又不能与之完全等同。有人认为本病可称为“骨摇”,依据是《灵枢·根结》篇提到:“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意思是指骨节弛缓不收,动摇不定之意,与共济失调的表现吻合,后期可发为骨痿,亦相对应一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本病是一种少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在挪威发病率最高,为十万分之二十三。在我国,至1980年仅报道8例,都很少论及治疗。首先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是北京友谊医院神经科,其于1980年报道了应用薄树芝制剂治疗4例马雷共济失调的案例,均有一定疗效。以中医辨证论治者,自1983年至1990年共有4篇报道,共治疗15例,仅2例无效,且有6例达到临床痊愈的程度,表明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相当潜力。
本页关键字:遗传性共济失调 遗传性共济失调理解 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中医理解是什么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什么 下一篇:什么是遗传性共济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