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壮医对痧病的认识及诊疗

壮医对痧病的认识及诊疗

壮医痧病是指由于体弱气虚,感受疠气、霉气、痧雾暑气等外邪,或饮食不洁,内伤肠胃,导致气机阻滞,血运不畅,阴阳失调所产生的以痧点和胀累感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壮医痧病是指由于体弱气虚,感受疠气、霉气、痧雾暑气等外邪,或饮食不洁,内伤肠胃,导致气机阻滞,血运不畅,阴阳失调所产生的以痧点和胀累感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它以全身胀累,倦怠无力,恶心厌食,胸背部透发痧点,或吐或泻,或唇甲青紫为临床特征,是壮族地区自古以来的常见病、多发病。壮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对本病丰富的认识和诊疗经验。本文拟就壮医对痧病的认识及其诊疗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影响因素等方面略陈管见,以就教于专家、同仁。

一、壮医痧病及其诊疗渊源

专家指出:"旧石器时代,甚或更早一些时间,壮族医药已开始萌芽"。大量的文化遗物证明,远在旧石器时代甚或更早一些时间,壮族先民就已开始在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地区生息繁衍,著名的"麒麟山人"、"柳江人"、"甑皮岩人"、"灵山人"、"荔浦人"等石器时代原始人都是壮族的远祖代表。"到了一万几千年前,壮族先民的足迹已遍及岭西",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有西瓯、骆越、乌浒、俚、僚、南人、僮(良)、土等不同称谓。正是这些壮族先民最早开发了岭南,他们勤劳、勇敢、智慧,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大量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民族文化。壮医先辈对痧病的深刻认识及壮医痧病诊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便是壮族先民智慧的结晶。

(一)壮医对痧病的早期认识

实践是-切知识的源泉,医学也毫不例外。"医药卫生的起源,主要是人类生产劳动的需要,是生产、生活的需要,决定了医药卫生的发生和发展"。壮医对痧病的认识,是壮族先民在长期同痧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逐步获得的经验总结。

1、壮医痧病的客观存在

在古代,壮族地区先民的生存环境极端险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痧病的产生是无法避免的。《恭城县志》说:"岭南通号炎方,气候竞异中州,一岁之间,热过半夏,秋之烦热犹剧,隆冬烈日或至挥扇,盛夏连阴即复凄凉,或可重裘,盖由二气相薄,故乍寒乍热,糜有定期,难乎调摄,易于生病也"。可见,上古时代,壮族先民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生活,加以壮族先民体瘠,劳役持重,贪饮冷的生活习惯使痧病的发生成为必然。《镇安府志》就说:"天保县山深箐密,气候多乖,......居此者多中虚,四时均易感冒,或晴雨偶衍即病疫流行";还说"当地最畏疟疾或头痛寒热,俗称斑麻,寻常医药不能效也"。《上林县志》也说:"县治逼近深山,风发于石罅,气蒸于石骨,故侵人尤峻厉,极热之际猝为寒邪所袭,少不加谨深入腠里,即有发烧、发虐及痧麻等症"。这些丰富的史料足以说明,从远古时代起痧病就一直是壮族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痧病发生的客观性及防治的必要性,为人们在医疗实践中对其产生认识创造了条件。

2、与壮医痧病病症相关的描述

据考证,壮医痧病在该病名客观存在的前提下,由于壮族缺乏文字记载,几千年来只凭口耳相传,因而壮医痧病病名及其诊疗技术经验在古籍中缺而不备,而是以"瘴气"为其端倪。古籍称古代壮医凡病皆谓之瘴。《岭外代答》载:"岭南凡病皆谓之瘴",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进一步记述:"近世因寒热发作,见其指甲青黑遂名曰痧,此病即是南方瘴气"。此外,历代古籍对瘴气成因、症状、治疗的描述与近现代部分壮医痧病相似,如热瘴"其热昼夜不止,重者纯热无寒,更重者蕴热沈沈,无昼无夜如卧炭中",而其治疗用"挑草子"法。据考,"挑草子"法乃是目前尚流行于壮族地区的挑痧毒法。这些情况表明,古籍中描述的瘴气包含有壮医的痧病,其中防治瘴气的某些相关经验和方法,自然也包含有壮医防治痧病的经验和方法。因而可以说,在痧

|<< << < 1 2 3 > >> >>|

本页关键字:壮医  痧病  壮医痧病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壮医中的毒药与解毒药        下一篇:壮医对蛊毒的认识

>> 返回壮医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