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症状大全 --> 全身症状 --> 盗汗

盗汗

盗汗,又称“寝汗”。是指入睡时汗出,醒来即止而言。

【概念】

盗汗,又称“寝汗”。是指入睡时汗出,醒来即止而言。《伤寒明理论》:“盗汗者,谓睡而汗出者也。”

本症,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称“寝汗”,后来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方称“盗汗”。从此,在各种医籍中多称盗汗。《景岳全书·汗证》说:“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觉来渐收”。

【鉴别】

常见证候

心血不足盗汗:盗汗常作,心悸少寐,面色不华,气短神疲,舌淡苔薄,脉虚。

阴虚内热盗汗:盗汗频作,午后潮热,两颧发红,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滑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脾虚湿阻盗汗:盗汗常作,头痛如裹,肢体困倦,纳呆口腻,舌苔薄白腻,舌质淡,脉濡缓。

邪阻半表半里盗汗:盗汗,病程较短,寒热往来,两胁满闷,口苦,欲呕,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弦数。

鉴别分析

心血不足盗汗与阴虚内热盗汗:两者皆属虚证,但后者虚热之象明显。心血不足盗汗,由于劳伤血亏,心血过耗,汗为心液,心血不足,则心气浮越,心液不藏而外泄,故盗汗常作,心悸少寐,气血不足则面色不华,气短神疲;舌淡、脉虚亦为血虚之征。治宜补血养心敛汗,方选归脾汤龙骨牡蛎五味子。阴虚内热盗汗,由于亡血失精,或肺痨久咳,导致阴血亏损,阴虚生内热,虚火盛而阴液不能敛藏则盗汗频作,午后潮热,两颧发红,五心烦热;阴血不足,则女子月经不调;阴虚相火妄动则男子梦遗滑精;阴精衰少,则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治宜滋阴降火敛汗,方选当归六黄汤加糯稻根、浮小麦

脾虚湿阻盗汗与邪阻半表半里盗汗:同属实证。脾虚湿阻盗汗,多因恣食生冷、酒醴肥甘,或饥饱失时,损伤脾胃,脾虚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阻遏气机,升降失常而致盗汗常作。兼有头痛如裹,肢体困倦,纳呆口腻,舌苔薄白腻,舌淡,脉濡缓等症。治宜化湿和中,宣通气饥,方选藿朴夏苓汤去杏仁猪苓淡豆豉泽泻,加糯稻根、苍术陈皮。邪阻半表半里盗汗,多见热性病的初中期阶段。多由外邪侵袭,表邪失于疏解,循传少阳,阻于半表半里,欲达不出,正邪交争,逼津于外,故见目合则汗,兼有寒热往来,两胁满闷,口苦,欲吐,舌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治宜和解少阳,方选柴胡汤去党参大枣,加黄连、碧桃干。

盗汗之辨,正如《景岳全书·汗证》中说:“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盗汗必属阴虚也”。因此,在临床上,要辨明盗汗的内伤杂病与外感时病的不同性质。前者多属虚证,后者多属实证,但以虚证为多见,也有虚实夹杂、气阴两虚之证。应注意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文献别录】

《素问·藏气法时论》:“肾病者,寝汗出,憎风。”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太过,甚则寝汗出,憎风。”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盗汗者,……此由阳虚所致,久不已令人赢瘠枯瘦,心气不足,亡津液故也。”

《严氏济生方·自汗论治》:“睡著而汗自出,亦由心虚所致。”

《医学正传·汗证》:“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盗汗宜补阴降火”。

《类证治裁·汗症》:“盗汗乃睡中自泄,水火不交,阴阳偏胜,虚损心阳。”

《张氏医通·杂门》:“包络之火郁发也,肾之阴不能退藏于密,则盗汗出。”

本页关键字:盗汗  寝汗  心血不足  阴虚内热  脾虚湿阻  邪阻半表半里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绝汗        下一篇:呵欠

>> 返回全身症状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