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
【概念】
盗汗,又称“寝汗”。是指入睡时汗出,醒来即止而言。《伤寒明理论》:“盗汗者,谓睡而汗出者也。”
本症,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称“寝汗”,后来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方称“盗汗”。从此,在各种医籍中多称盗汗。《景岳全书·汗证》说:“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觉来渐收”。
【鉴别】
常见证候
心血不足盗汗:盗汗常作,心悸少寐,面色不华,气短神疲,舌淡苔薄,脉虚。
阴虚内热盗汗:盗汗频作,午后潮热,两颧发红,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滑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脾虚湿阻盗汗:盗汗常作,头痛如裹,肢体困倦,纳呆口腻,舌苔薄白腻,舌质淡,脉濡缓。
邪阻半表半里盗汗:盗汗,病程较短,寒热往来,两胁满闷,口苦,欲呕,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弦数。
鉴别分析
心血不足盗汗与阴虚内热盗汗:两者皆属虚证,但后者虚热之象明显。心血不足盗汗,由于劳伤血亏,心血过耗,汗为心液,心血不足,则心气浮越,心液不藏而外泄,故盗汗常作,心悸少寐,气血不足则面色不华,气短神疲;舌淡、脉虚亦为血虚之征。治宜补血养心敛汗,方选归脾汤加龙骨、牡蛎、五味子。阴虚内热盗汗,由于亡血失精,或肺痨久咳,导致阴血亏损,阴虚生内热,虚火盛而阴液不能敛藏则盗汗频作,午后潮热,两颧发红,五心烦热;阴血不足,则女子月经不调;阴虚相火妄动则男子梦遗滑精;阴精衰少,则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治宜滋阴降火敛汗,方选当归六黄汤加糯稻根、浮小麦。
脾虚湿阻盗汗与邪阻半表半里盗汗:同属实证。脾虚湿阻盗汗,多因恣食生冷、酒醴肥甘,或饥饱失时,损伤脾胃,脾虚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阻遏气机,升降失常而致盗汗常作。兼有头痛如裹,肢体困倦,纳呆口腻,舌苔薄白腻,舌淡,脉濡缓等症。治宜化湿和中,宣通气饥,方选藿朴夏苓汤去杏仁、猪苓、淡豆豉、泽泻,加糯稻根、苍术、陈皮。邪阻半表半里盗汗,多见热性病的初中期阶段。多由外邪侵袭,表邪失于疏解,循传少阳,阻于半表半里,欲达不出,正邪交争,逼津于外,故见目合则汗,兼有寒热往来,两胁满闷,口苦,欲吐,舌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治宜和解少阳,方选小柴胡汤去党参、大枣,加黄连、碧桃干。
盗汗之辨,正如《景岳全书·汗证》中说:“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盗汗必属阴虚也”。因此,在临床上,要辨明盗汗的内伤杂病与外感时病的不同性质。前者多属虚证,后者多属实证,但以虚证为多见,也有虚实夹杂、气阴两虚之证。应注意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文献别录】
《素问·藏气法时论》:“肾病者,寝汗出,憎风。”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太过,甚则寝汗出,憎风。”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盗汗者,……此由阳虚所致,久不已令人赢瘠枯瘦,心气不足,亡津液故也。”
《严氏济生方·自汗论治》:“睡著而汗自出,亦由心虚所致。”
《医学正传·汗证》:“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盗汗宜补阴降火”。
《类证治裁·汗症》:“盗汗乃睡中自泄,水火不交,阴阳偏胜,虚损心阳。”
《张氏医通·杂门》:“包络之火郁发也,肾之阴不能退藏于密,则盗汗出。”
本页关键字:盗汗 寝汗 心血不足 阴虚内热 脾虚湿阻 邪阻半表半里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