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冷思考:中医发展重“术”更应重“道”
屠呦呦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奖,是中国科技界和医学界的骄傲,同时说明中华民族积累几千年的治病防病经验十分宝贵,有巨大潜力,我们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争取对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受到屠呦呦获诺奖的巨大鼓舞,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们可能将投入财力、物力、人力,沿着她的思路方法,进行大量中草药的研究、开发,而伟大的中医药宝库,也必将为他们提供取之不尽的文献资源和经验记载。中草药是我国享有全部知识产权、刚刚开发的一大片处女地,在这个广阔的领域,现代科学技术大有可为。毫无疑问,这是继承发展中医药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甚至不是最主要的途径。
中医治病的层次有“术”和“道”的不同,一个中医,如果只会用几个单方验方治病,哪怕是号称“祖传秘方”,哪怕有效,充其量也只是停留在“术”的水平,范围狭窄、疗效有限。如果懂得辨证论治,用方得当,治病的范围广阔,能够获得普遍的疗效,有一定理论水平,才能逐渐上升到“道”的高度。如果能够把“道”和“术”有机结合,既会“识证”、“用方”,又能够精选一两味对治疗某种病有特殊疗效的单方、验方,融入对证的方剂中,则可以达到治病的至高境界。许多古今名医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每个中医临床医生都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在“术”的水平对单味中药进行研究,提取精华、推广运用,能获得诺贝尔奖,如果进一步发展,上升至“道”的水平,对中医的方剂甚至整个中医药体系进行突破性的研究,将为人类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创造出何等伟大的奇迹呢?
在欢呼诺奖的同时,我们要高度警惕,提防有人将“废医存药”老调重弹,借此伤害中医,摧毁中医的自信。中医的辨证论治则是一种建立在动态考察、整体联系基础上的信息处理方法,这是中医通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和理论思考总结、创造出来的一种“复杂科学方法”,不仅用于治病养生有效,而且是当前最适合用于研究生命活动和疾病规律的方法之一。中医的基础理论、辨证论治以及方剂学、本草学是都值得国家重视、值得当代科学家终身投入的系列研究课题,虽然难度很大,远远超过某一种单味药物的研发,然而一旦有所突破,很可能带动整个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诺奖过后,每一个中医人都应冷静思考今后自己的路该如何走。中医的生命力在临床,而临床的制胜法宝是辨证论治,只有每个中医都成为临床高手,把病看好,并且形成一支遍布全国的庞大队伍,才能取信于民众,立足于社会。只有每个中医都毫不动摇地坚持学科自信,埋头苦干、继承创新,中医药事业才能血脉流传,走向光明的未来。(中国中医药报)
本页关键字:诺奖冷思考:中医发展重“术”更应重“道” 中医新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将五大理念贯穿中医药改革发展 下一篇:河南南阳:中药飘香医圣故里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2月16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2月16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2月16日快讯
- 养胃粥:火腿冬瓜粥的做法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