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艾人数十年增长九倍
从12月8日在京召开的全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国中医药系统不断完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工作机制,在同步推进中医药对艾滋病的临床救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到会并讲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王志勇,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局长于竞进出席。
据介绍,对于《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中提出的“累计接受中医药治疗的人数比2010年增加70%”,中医药系统目前已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
2004年,国家出台“四免一关怀”政策,中医药治疗被纳入艾滋病总体防控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卫生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明确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适宜人群。相继制定出台《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临床技术方案》《HAART常见毒副反应的中医治疗临床技术方案》,并根据中医药治疗适宜人群、作用靶点、治疗优势等特殊性,组织制定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疗效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艾滋病中医药防治中心,开展省级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基地、定点中医医院、中医治疗点建设。建立了以艾滋病研究中心为技术指导、以省级中医医院为技术支撑、以县级中医医院为主要依托、以定点医院和村卫生室为诊疗现场的临床救治体系。中央财政投入经费从2004年的900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8226万元,累计投入5.3亿元。覆盖省份由2004年的5省(市)扩大到目前的19省(区、市),累计治疗人数从2004年底的2582人上升到目前的26276人,正在治疗14478人。截至目前,试点省份中医治疗点达163个,确定了2个以艾滋病为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12个以艾滋病为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各项目省逐步建立了定期巡诊会诊制度、制定了制剂管理办法,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不断完善,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环节管理。
为提高中医药治疗能力和水平,在国家层面,以中医药专家为主,吸纳西医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等专家的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组建立;在基层,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临床一线救治队伍。组建起由相关临床、科研机构参加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医疗科研协作组,针对艾滋病腹泻、艾滋病带状疱疹等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优势环节开展中医诊疗方案的梳理、提高、推广。河南、安徽等省采取专家定点定期巡诊指导、基层中医医务人员提供治疗等方式,对因有偿供血感染艾滋病范围相对集中的农村病人提供中医药服务。北京市采取以医院为纽带、社会志愿者参与、病人自我管理的方式,形成城市艾滋病人管理的新模式。云南、陕西等省积极与司法部门联系,在强制戒毒所和监狱内为吸毒感染艾滋病的患者进行治疗,摸索适合吸毒群体的诊疗管理模式。
1987年起,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国际合作工作开始,至今共派出中医药专家57人次赴坦桑尼亚工作,治疗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约1.2万人次。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美国纽约阿尔巴尼医学院等在多个科研课题上开展了国际合作。
会议期间,河南、广西、四川省(区)中医药局、北京地坛医院、河北永清县中医医院等7家单位作经验交流发言。(中国中医药报)
本页关键字:中医药治艾十年增九倍 中医药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12项传统医药列入第四批国家非遗名单 下一篇:王国强:强化妇幼领域中医药应用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29日快讯
- 冬季养生两款药膳
- 三盘落地势导引法:增强免疫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29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