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信息 --> 中医新闻 --> 甘肃定西:从千年药乡走向中国药都

甘肃定西:从千年药乡走向中国药都

甘肃省定西市充分利用“千年药乡”的优势,围绕打造“中国药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把发展中医药、着力为老百姓提供方便有效的卫生服务作为重点工作,立足市情,创新发展,中医药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甘肃省定西市充分利用“千年药乡”的优势,围绕打造“中国药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把发展中医药、着力为老百姓提供方便有效的卫生服务作为重点工作,立足市情,创新发展,中医药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定西市概况

定西地处甘肃中部,全市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辖安定区及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1区6县,有1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294万。全市共有乡以上医疗卫生机构200个,其中:医院23个(民营3个),乡镇卫生院(含分院)13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采供血机构3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卫生监督所7个,医学在职培训机构1个,健康教育所2个,其他卫生机构3个。共有诊所、卫生所、医务室 326个;村卫生室1947个,从业人员2124人。全市医疗机构共有床位9052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3张;有卫生技术人员7498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9人。

中药材产业转型

定西自古就以“千年药乡”着称,是中国当归黄芪党参等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的重要主产区之一。全市中药材不仅种植历史悠久,而且资源十分丰富,共有各类中药材资源313种,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主要品种中,定西就有135种(植物药130种、动物药3种、矿物药2种),占37.2%;常用的130多个品种中,定西种植97种,占75%左右。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以上,产量17万吨,形成了岷县的当归、陇西的黄(红)芪、渭源的党参三个特色鲜明的优势种植带,并建立了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区。已建成陇西文峰、首阳等6个大中型中药材市场,年交易中药材30.6万吨,交易额32亿元,其中陇西文峰、首阳市场常年交易的中药材品种达500多个,仅大宗品种有130多个,年交易量18万吨、交易额20亿元,成为国内仅次于亳州的第二大药材市场。并积极引进了大型制药企业,目前较大规模中药材加工企业93 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产品已发展到中药饮片、中药半成品(标准提取物)、中成药、保健品、美容化妆品等多个系列。近年来,依据全市中药材的道地特征和种植规模优势、品种品质优势、规模仓储优势、加工增值优势,提出打造“中国药都”战略构想,坚持以“医药结合、以医促药”为指导,走中医药现代化发展道路,积极推动中药材产业向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医药产业发展转型,并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水平和能力。

  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健全支持体系,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机制

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结合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政策要求,制定了《关于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细则》。针对全市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薄弱的实际,制定了《关于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并将中医药服务及健康教育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为充分发挥丰富的中医药养生及旅游资源,出台了《定西市中医药养生旅游工作实施方案》。编纂了《定西中药材》药典,编制了《定西市中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促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基础。在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市级财政每年为卫生部门预算中医药专项经费20万元,提高中医院及综合医院中医科床位补助标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同时,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均设立了中医科(中医股),配备专职中医药管理人员,市、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站)组建了中医药管理和业务科室,开展中医药服务。全市11所综合医院均设置了中医药管理科,具体负责中医药业务管理工作,设置中医病床322张,占综合医院总床位数的5.6%,中医科配备人员 140多名。各医院门诊均设立了中医科、中药房、煎药室,建立了中医药业务指标考核制度,逐步落实了西医科室中药消耗量、中医科短期治疗人次及康复治疗量等考核指标,中医院中医药治疗率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必须指标。

创建特色机构,丰富中医药内涵建设

积极创建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区和特色服务机构,陇西县、岷县已创建成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安定区、临洮县正在积极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通渭县、漳县、渭源县正在积极创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县。以中医医院等级评审为抓手,强力推进等级医院创建工作,全市7所中医医院中,已有5所成功创建成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各中医院把创新中医院发展模式和加强基层中医药建设结合起来,按照“大综合,小专科”模式,做到以名医创名科、以名科建名院,各级机构均有特色。目前已创建针灸、康复等国家、省、市级特色专科12个,有省市级名中医41名,省市级乡村名中医34名。大力开展基层中医特色机构创建工作,全市创建有省级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个,建成中医馆77个,全市已有77个乡镇卫生院和110个村卫生室达到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为了提高全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为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配发了价值400多万元的中药柜、多功能牵引床、煎药机等10类2278件中医设备,并为各基层医疗机构配置了150台蜡疗机。在配置设备的同时,注重使用效果,对已有设备机构和空白机构之间、服务量多与少的机构之间进行合理调配,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现多数医疗机构能开展中医针灸、理疗、蜡疗、熏蒸、正骨、足疗药浴等多种服务,使中医药元素更加突出。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中医药技术服务水平

一是多形式培养中医药适用型人才。通过聘请外地或退休中医药专家开展坐诊服务,引进和招录招考中医药专业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医疗单位工作,派出进修深造中医药技术骨干,以62名省市名中医和102名中医(药)师为师资与 700名继承人建立了师徒关系,举办为期4个月的“西学中”全脱产学习班4期培训200多人,选派中医功底深厚的医师参加省级“西学中、中学典”培训班和 “中医学经典研究生班”。今年,为了更好地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基础,结合疾病谱排序,实施中医药适宜技术“双十计划”,针对10种地方常见病,筛选10种中医适宜技术,对中医药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应用。

二是有效配置中医药服务人员。针对部分医疗单位中医药人才缺乏的实际,全市通过吸引社会中医药人员到公立医疗单位工作,在各医疗单位之间相互调配,确保每个基层医疗单位至少有1名以上中医药人员,向综合医院临床科室配备中医师和针灸医师,组织中医药专家到西医科室开展业务讲座、会诊、查房,做到中西医紧密结合。

三是广泛开展中医药服务技能比武。自去年以来,在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岗位大练兵、技术大比武活动,包括中医理疗、针灸、中药炮制等,并选派人员参加省级中医适宜技术等各种技术比武活动。通过技术比武,锻炼了队伍,提高了服务水平。

四是积极挖掘推广传统中医疗方法。对全市常见病疾病谱进行了排序,并根据疾病谱和各县域道地中药材资源,挖掘整理有独特疗效的民间处方、验方80多个,统一审定汇编2600册,组织基层卫生人员学习运用,利用地产中药材向群众提供中医药服务。积极搜集中药特色制剂,向省上申报中医药专方专药或院内制剂 12个,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

落实优惠政策,推进中医药技术诊疗应用

一方面,在医疗机构管理中,提高中医院及综合医院中医科床位补助标准,中医床位补助不低于同级医疗机构床位补助的1.5倍。将西医科室中药消耗量、中医科短期治疗人次及康复治疗量等考核指标纳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将中医医院中医药治疗率和工作量两项指标作为等级评审的必备条件,力求门诊中医药治疗率达到75%,住院达到60%的国家指标。督促基层医疗机构落实乡镇卫生院就诊人数、总收入和药品收入中,中医药各占1/3的政策。另一方面,在新农合制度中,优先中医药诊疗,将中药饮片和中医适宜技术(针灸、火罐等)及中药院内制剂全部纳入医保和新农合报销范围,全市中医药在新农合报销中实现“三个百分百”,即在市内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发生的中医药费用(包括中成药、中药饮片、中医诊疗项目,不含注射剂)新农合100%报销。同时,将中医药服务纳入了公共卫生基本服务,从人均25元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抽取1元,用于中医药“治未病”和中医药健康教育。

医改三年来,各级医疗机构中医药使用比例逐年提高,截止2011年,全市中药收入占药品总收入的比例达到28.28%;门诊中医药使用比例达到45%;住院中医药使用比例达到30.8%。

注重文化建设,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氛围

重视中医药“治未病”,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中医药“治未病”理念,把开展中医药治未病和医疗保健服务结合起来,把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贯穿到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其独到作用,开展了一系列中医药知识健康教育和疾病康复、亚健康干预等工作。特别注重中医药文化建设,在主要道路干线两旁刷写中医药优惠政策和健康教育宣传标语,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全力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制作悬挂历代名老中医药专家画像,建立健康教育专栏,公布中医药“治未病”知识和中医药食疗处方,书写张贴中医药大家名言、医训,在医疗服务中努力体现和渗透中医药人文服务理念。深入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大力开展中医药巡诊巡讲,组织《皇甫谧》等现代秦剧大型演出观看活动和“中医药师承教育千人拜师大会”,唱响“千年药乡·养生定西”品牌,倡导中医药养生方法,围绕“两河(洮河-渭河)、两山(贵清山-遮阳山)、两园、一中心”,着手建设中医药生态旅游园、中医药养生园、养生文化社区,开发推广药膳和中医药养生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