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步入完善阶段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7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中医人员赴坦桑尼亚进行中医药试治艾滋病工作,试治上万例次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随后在国内陆续开展了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最初的感性认识和初步探索阶段,步入到现在的逐步规范和相对完善阶段。
治疗艾滋病方案逐步完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苏钢强介绍,目前已通过验收的“十五”科技攻关课题“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评价研究”,完善了8种治疗方案,探索了一种疗法并建立了一个药物代谢的研究平台。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对改善艾滋病的症状体征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HAART(鸡尾酒疗法)引起的部分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对提高和稳定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对病毒载量的效果不明显;其他疗法如艾灸可以缓解艾滋病病人的腹泻。
疗效评价体系初步建立
实践证明,许多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后一般CD4数量、病毒载量等变化不大,但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对此,应用目前国际公认的免疫功能和病毒载量这两个艾滋病治疗疗效的金指标,并不能完全准确反映出中医药的疗效。为了客观反映中医药治疗HIV/AIDS的效果,2007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成立了“中医药治疗HIV/AIDS疗效评价标准”修订工作组,对原有的评价标准进行了修订,在北京、河南、云南、安徽和广东5省市进行了2000例次的临床观察,最终形成了《中医药治疗HIV/AIDS疗效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从HIV/AIDS疗效评价分期标准、基于HIV/AIDS病人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HIV/AIDS生存质量评价、终点指标的评价、相关病症及体征指标评价、生物学指标评价六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HIV/AIDS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得到了初步的认可,目前拟继续扩大规模进行临床验证,不断完善,待成熟后正式公布。
筛选出几十味中药有效部位
苏钢强说,在药物研究方面,目前已通过实验研究筛选出几十味对HIV有抑制作用的中药有效部位;有些中药与HAART合用可以提高抗病毒药的疗效。
目前,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作为艾滋病辅助用药的中药新药1种,获得临床前批件的9种,其他20余种目前为科研用药。
治疗获阶段性成果
艾滋病病例最多、中医药治疗介入最早的河南,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领域具有独特的地位。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徐立然医师介绍,通过对该省1792例HIV/AIDS病例分析(均为无症状期及艾滋病期),多数患者首先表现为脾气亏虚(如消瘦、乏力、泄泻、汗出、易感冒等),进而导致五脏气血阴阳俱虚,并在疾病过程中伴有或风寒火热,或痰饮水湿,或气滞血瘀等实邪,这是疾病的根本机制。
在掌握了疾病本质之后,河南制定了治疗法则为:健脾益气,滋阴养血,祛风清热,化湿解毒,扶正为主兼祛邪。选用《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薯蓣丸为基础,进行加减化裁,制成益艾康胶囊,进行了5年的临床观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机会性感染显著减少,病死率逐年下降;病毒载量(119例)下降加稳定者占84.8%,提示中医药有降低或稳定病毒载量的作用。
苏钢强表示,目前正在开展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将通过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明确艾滋病的中医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形成辨证规范及中医和(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从而提高中医药治疗重大传染病的临床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临床重大事件的发生率,对进一步提高我国防治艾滋病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上一篇:第三届聚医杰民间中医论坛召开 下一篇:震区伤员康复以中医为主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29日快讯
- 冬季养生两款药膳
- 三盘落地势导引法:增强免疫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29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