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改错》下卷 辨方效经错之源、论血化为汗之误
胞侄作砺而来京,见脏腑图记问曰:伯父所绘之图,经络是气管,皆本于卫总管,由卫总管散布周身,是周身经络通连,并非各脏腑长两经。侄思古人若不明经络,何以张仲景著伤寒,按足六经之现症,立一百一十三方,分三百九十七法,其方效著颇多?侄不解其理。余曰:尔看其首篇,细心研究,便知其方效论错之理。如首篇论足太阳膀胱经,为寒邪所伤,则令人头疼、身痛、项强、发热、恶寒、干呕、无汗,用麻黄汤治之;若诸症如前而有汗,是伤风,用桂枝汤治之。所论是足太阳经。足太阳专通两足,而下通两手,其论传邪,传足六经,不传手六经。尔看初得伤寒,头疼、身痛、项强、发热、恶寒,未有两胳膊。两手不疼痛、发热、恶寒者,用麻黄汤,亦未有周身皆愈,而独不愈两胳膊、两手者,岂不是方虽效而论经络实错之明证?若仲景以前有人亲见脏腑,著明经络贯通,仲景著伤寒,必言外感寒邪入周身之经络,用麻黄汤发散周身之寒邪,一言可了。论有汗是伤风,以桂枝汤治之,以桂枝、白芍、甘草三味,然从未见治愈一人,桂枝汤所以不见效者,因头疼。身痛。发热、有汗,非伤风证也,乃吴又可所论之瘟疫也。
又问:寒邪在表,自当见头疼、身痛、发热、恶寒、无汗之表证,初得伤寒,尚未传里,如何即有作呕之里证?仲景著论,王叔和等数十人注释,并来说明表证作呕之所以然。侄实不能明白,求伯父明白指示。余始看尔不过有读书之志,而无业医之才。今据尔此间,尚有思路,将来不致粗心,轻忽人命。尔司寒邪在表,如何有作呕之里证?余详细告汝。寒邪始入毛孔,由毛孔入皮肤。由皮肤入孙络,由孙绍人阳络,由阳络入经,由经入卫总管,由卫总管横行人心,由心上行人左、右气管,由左、右气管上攻左。右气门,故作呕。此表证所以作呕之本源也。用麻黄汤服之入胃,其药汁由津门流出,入津管,过肝,入脾中之珑管,从出水道渗出,沁入膀胱为尿;其药之气,即药之性,由津管达卫总管,由卫总管达经,由经过络,由络达孙络,由孙络达皮肤,由皮肤达毛孔,将寒邪逐之,自毛孔而出,故发汗,邪随汗出,汗出邪散,故呕即止。此周身经络,内处贯通,用麻黄汤发散表邪,随汗而出之次第也。
又问:仲景论目痛、鼻干、不得眠,是足阳明胃经之表证,以葛根汤治之。其方内有葛根,仍有麻黄,此理不甚明白。余曰:寒邪由表入经络,正气将寒邪化而为热,故名曰邪热,邪热上攻头顶,脑力邪热所扰,故不得眠;目系通于脑,邪热由脑人目,故目痛;鼻通于脑,邪热由脑入鼻,故鼻干。明是邪热上攻之火证,并非足阳明胃经之表寒,用葛根而愈者,莫谓葛根是温散之品,葛根乃清散之药也。其方内用麻黄者,发散在表未化之寒邪也。此又是方效经络错之明证。
又问:仲景论胸胁痛、耳聋、口苦、寒热往来而呕,其证在半表半里,是足少阳胆经之证,用小柴胡汤治之,其方神效。侄思此症,若不在胆经,其方又神效,若在胆经,胆又居膈膜之下,其痛又在胸胁,此一段侄又不明白。余曰:尔看脏腑图隔膜以上之血府便明白。邪热入于血府,攻击其血,故胸胁作痛;邪向血内攻,血向外伉拒,一攻一拒,故寒热往来;热灼左、右气门,气上下不通,故呕而口苦;邪热上攻,故耳聋目眩。柴胡能解血府之热,热解汗自出,邪随汗解,故效甚速。此亦是方效论经错之明证。至传变多端,总不外表里虚实。尔若明伤寒,须看吴又可之瘟疫。若见书少,必有偏寒偏热之弊。昨晚尔当客问:古人言汗在皮肤是血。发于皮肤外是汗,言汗即血化,、此理尔不解,彼时不告汝者,非谓尔当客多言,因客粗知医,并非名手,故不当客告汝。汗即血化,此丹溪朱震亨之论。张景岳虽议驳其非,究竟不能指实出汗之本
本页关键字:医林改错 辨方效经错之源 论血化为汗之误 寒邪 经络 麻黄 仲景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医林改错》下卷 痹症有瘀血说 下一篇:无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29日快讯
- 冬季养生两款药膳
- 三盘落地势导引法:增强免疫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29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