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腹针疗法
痴呆是指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临床上痴呆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无意识障碍。因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故又称为慢性脑综合征。老年痴呆根据其病因主要分为脑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混合型痴呆三大类。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呆病”范畴,其发生多与年老体弱、肾精亏虚、脑海失充有密切的关系。“脑为髓之海”,正气不足、肾精亏损,精不化髓,脑海失充,则灵机、记性、智能等发生变化,久则形成痴呆。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呆病的病机责之“肾精竭乏,阳气日衰”而致的“心力渐退”。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谓:“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故喜忘其前言。”更明确指出了肾虚与智能衰退的关系。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充足,则精力充沛,记忆力增强,肢体强劲;肾精不足,则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委靡不振。瘀血的形成是一个慢性过程,瘀血既是病理产物,也是病因。在痴呆发生之前,淤血已经存在,只是形成过程较为缓慢,临床征兆尚未显现而易被忽视。《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生。”说明气血不调,是引起许多疾病的病理基础。而瘀血是引起诸多疾病的重要因素。王清任认为本病与脑海空虚有很大关系,同时提出血瘀阻窍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病理机制,瘀血阻窍,气血凝滞,使脑气不能与脏气相接,故致本病。脑位于颅内,由精髓汇聚而成,其纯正无邪。脑唯有气血滋养,精髓充实,才能发挥“元神之府”的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形气虽衰,心亦自壮",形衰则气虚,心壮则气郁,气虚见推动无力,血行迟缓,久则成瘀;气郁则血行不畅而致血瘀。情志因素在血管性痴呆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历代圣贤对此早有明论,如《素问·举痛论》云:“思则气结”。指出凡病之成,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明代张景岳认为该病之形成“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等,致使心经或肝胆二经气逆而逐渐形成痴呆,明确提出了情志因素在本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清代名医叶天士更是直截了当,指出“神呆,得之郁怒。”说明了血管性痴呆发生与情志变化的直接关系。故而中医非常强调痴呆康复过程中调摄情志的重要性。情志因素不仅与痴呆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与本病的发展变化及其预后有重要的关联,是影响患者智能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病的病因不外乎肾精不足、痰瘀阻窍、气滞血瘀等。根据其致病因素及病因病机,确定其治疗原则为:益气补肾填精以治本、化痰活血祛瘀以治标、调摄情志智能康复以全面治疗。
痴呆腹针疗法一
取穴主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关元下。配穴:大横(双)、阴都(双)、商曲(双)、气穴(双)、滑肉门(双)、外陵(双)、大巨(双)。若患者无阳亢热盛症状,即可配合艾灸神阙。
操作规程:患者取仰卧位,根据从上至下、从中至旁的原则,逐次在所选穴位上快速进针,均用0.35mmx40mm毫针直刺,进针时避开腹部的血管、毛孔,进针时宜轻、缓,采用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引气归元(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关元下均深刺;其余配穴均中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本页关键字:痴呆 腹针 腹针疗法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 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 混合型痴呆 呆病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