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枕技术的学术源流
一、药枕疗法的定义
药枕疗法是将具有芳香开窍、镇静安神、活血通脉、益智醒脑、和调阴阳、调养脏腑等作用的药物经过炮制之后,置于枕芯之中,或浸在枕套之中,或直接做成睡枕,令人在睡卧之时枕之,用以防治疾病和延寿抗衰的一种自然疗法。现代人将电磁学技术引入到枕疗之中,制成电磁疗药枕.不仅洁净卫生,而且方便耐用,丰富了传统药枕疗法的内容。
二、药枕技术的历史沿革
经大量资料考证,药枕疗法是华夏祖先的创举,目前已知最早的是我国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香枕”。药枕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得到了历代医药学家、养生家的关注与重视。传统中医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名著中有关药浴、熨、药摩等疗法的记述为后世药枕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素问上古占无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犹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可见我们的先祖非常讲究养生和防病,而药枕是养生和防病的重要手段。在古代,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使用药枕的习惯,无论是神仙还是寿星,因使用药枕长寿的有典可查的案例不胜枚举。从传说中的王母娘娘、黄帝、彭祖到李耳、秦始皇、汉武帝、华佗、孙思邈、陆游、杨济时等人,古书上都有他们长期使用药枕的记载。历代医家将药枕应用于临床及生活中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早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将大豆装入枕中.治成豆枕;用以治疗失眠患者的记载。书中还记载了当时的人们选取青木秀、麝香、犀角、虎头等药物制成药枕应用于临床。
唐宋时期,随着传统医学的不断发展,药枕疗法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载有”治头项强,不得四顾方,蒸好大豆—斗,令变色,内囊中枕之“。宋代养生家蒲虔贯在《保生要录》中写道:“蔓荆子八分,甘菊花八分,细辛六分,吴白芷六分,其合形亦如枕。”常枕此枕,可以治疗感冒、鼻塞、目眩、头风等。宋代有许多文人墨客也非常推崇药枕。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在诗中写道:“名字因壶酒,风流付枕帏(将香花缝入布囊中的枕头)”;“风流彻骨成春酒,梦寐宜人入枕囊。”苏东坡诗中云:“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孤负竹风凉。”韩驹诗曰:“藤床瓦枕快清风,破闷文书亦漫供。”瓦枕就是陶制的枕头,当是宋代最普通的睡枕。
元、明、清时期,药枕的应用更加普遍、完善。元代马祖常诗云:“半夜归心三径远,一囊秋色四屏香。“明代大医药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有绿豆枕、吴萸枕、决明菊花枕、蚕沙枕等多首枕疗方剂并且将其用于临床。其中,蚕沙枕对防治高血压病、颈椎病、失眠、头痛疗效着。到了清代,药枕疗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记有“健身丁公枕”、可以“疗百病,延年益寿”。该书中提出的"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使补”等外治理论对药枕疗法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针对脑痛、小儿丹毒、项强、头风头痛、梦魇等多种病证创制了桃叶枕、蝉衣枕、决明枕、荆芥黑豆枕等多首枕方。著名文人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旁征博引,论述了枕之高低、长短、温凉等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书中收集了多种药枕,如磁枕、藤枕、竹枕等,发现了药枕的多种用途,摘选绿豆皮枕、茶叶枕、菊花枕、通草枕、磁石枕等多首药枕方。除此之外,陆锦燧辑的《鱼孚溪外治方选》等医籍中也有关于药枕的记载。
近年来,医学科学研究日益发展,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药枕疗法这一绿色自然疗法更加受人们重视。随着我国对中医、中药不断地深入探索和研究,在历代养生家所创制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29日快讯
- 冬季养生两款药膳
- 三盘落地势导引法:增强免疫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29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