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粉法
扑粉法,亦称撒扑法,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撒扑于患处,以冶疗疾病的方法。
本法应用很早,魏晋时期,陶宏景就已记载麻黄根“止汗,夏日杂粉用之”。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也载有牡蛎“捣为粉、粉身,主大人小儿盗汗;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去阴汗”。以后,此法历代相传,所用药物不断增多,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治“腋下胡臭,矾石绢袋盛之,常粉腋下”;陈实功《外科正宗》载石珍散(煅石膏、轻粉、青黛、黄柏末)治疗疱疹;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载玉红散(朱砂、寒水石、麝香)扑患处治肌衄;现代则有用绿豆、氧化锌、樟脑、滑石粉研细组成止痒扑粉,治疗夏季皮炎、痱子等病。
【操作方法】
1.将所选药物经研或碾、炼、煅、烧等方法,制成极细的粉末状物备用。
2.将患处洗净,用新“粉扑”蘸药粉扑匀患处皮肤,亦可直接将药粉干撒于患处,每日撒扑3~5次。
【主治病症】
一、外伤出血
活血止血散(《常见病中草药外治疗法》) 降香25g,五倍子30g,红花lOg,白芨25g,血竭lOg。上药分别研为极细粉末,均匀混合,再置于Ioo~c干燥箱中消毒备用。用时将药粉撒在伤口,布包固定即可。功能活血止血。主治外伤出血。
二、雷诺氏病
生肌散(浙江中医杂志1988;23(2):66)煅象皮、乳香、没药各6g,煅石膏12g,珍珠0.9g,血竭9g,冰片3g。上药研细末,扑于患肢坏疽处,每日1~2次。功能活血止痛,敛疮生肌。主治雷诺氏病。
三、面部疔疮
1.1号白石散(浙江中医杂志1983;(4):20) 白毛夏枯草 lOOg,石灰50g,上方共研极细末,过80~120目筛,备用。用时在患处消毒,排脓后撒上白石散,伤口大者可敷以纱布,隔日1次。5~7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颜面疔疮证见红肿热痛,全身症状明显,体温在38℃以上者。
2.2号白石散(浙江中医杂志1983:(4):20) 白毛夏枯草75g,石灰50g,共研极细末,过80~120目筛,备用。用时在息处消毒,排脓后撒上白石散,伤口大者可敷以纱布,隔日1次。3~5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颜面疔疮局部症状较轻者。
四、阴部湿疹
黄柏五倍子散(《中医外治方药手册》) 黄柏、五倍子各等量,共研细末,撒扑患处,每日1~2次,连用至愈。功能清热燥湿。主治阴囊有糜烂渗出的湿疹。
五、毛囊炎
青黛散(《实用皮肤科学》) 青黛30g,海螵蛸末90g,煅石膏末370g,冰片3g。先将青黛研细,次加海螵蛸末研和,冰片研细,加入上药末少许研匀后,再加全部药末研细调匀,直接以药末扑患处。功能清热解毒。主治毛囊炎渗水多者。
六、粘膜白斑
月石散(经验方) 煅月石18g,煅石膏9g,煅人中白9g,青黛3g,薄荷o.9g,黄柏2.1g,川连1.5g,冰片3g。先将煅石膏、煅人中白、青黛各研细末,和匀,水飞(研至无声为度),晒干,再研细,又将其余5味各研细后,和匀,用瓶装,封固不出气。先洗漱口腔,然后再以药管吹敷患处。功能清热燥湿。主治口腔粘膜白斑。
七、带下病
黄柏散(江西中医药1990;(1):32) 黄柏、蒲黄、甘草、雄黄各0.6g,薄荷、龙胆草各0.3g,青黛、冰片各0.9g,生石膏3g,珍珠粉0.1g。上药研细末,过120目筛,混匀装瓶密封备用。用窥器暴露宫颈后,以O.1%新洁尔灭清洗阴道及宫颈(宫颈炎症明显,脓性分泌物多,可用75%酒精擦洗),然后用喉头喷粉器将药粉均匀喷撒于患部,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燥湿止带。主治宫颈糜烂所致的带下。
八、木舌
木舌扑粉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大黄9g,芒硝5g,甘草9g,栀子5g,黄芩,薄荷9g,连翘5g,竹叶5g。上方各研为细粉后,混合拌匀
本页关键字:扑粉法 外伤出血 雷诺氏病 面部疔疮 阴部湿疹 毛囊炎 粘膜白斑 带下病 木舌 小儿脐患 小儿湿疹 旋耳疮 口疳 口疮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29日快讯
- 冬季养生两款药膳
- 三盘落地势导引法:增强免疫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29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