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角
牦牛角用于治惊痫,热毒,诸血病。
【出处】《纲目》
【拼音名】Máo Niú Jiǎo
【来源】为牛科动物牦牛的角。
【原形态】
牦牛(《山海经》),又名:旄牛(《山海经》),犣牛(《尔推》),毛犀(《广志》),猫牛(《汉书》颜师古注),竹牛(《昨梦录》),毛牛(《水东日记》)。
体形大而粗壮,成年雄兽长达3.6米,肩高可至1.6米,体重500公斤以上。肩部有凸起的隆肉。耳小。四肢短而粗。雄性角大,角基略扁,二角距离很大,角先直升,再向外,复向上弯曲,角尖又有向后弯的趋势。被毛暗褐色,头和背部的毛短而光滑,体侧、颈、腹、胸、尾部均具长毛。吻部、鼻部稍呈白色。年老时,头部的毛色较灰,背部带棕红色。尾下垂至踵部。家养的牦牛体形较小,毛色或有变化。繁殖期在秋季,怀孕期8~9月。
【生境分布】野生者栖息于高山峻岭。能耐寒冷而畏热。常数十成群。分布青、藏高原。
【性味】《纲目》:酸咸,凉,无毒。
【功能主治】《纲目》:治惊痫,热毒,诸血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摘录】《*辞典》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