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内环境很重要
在中医学中,内环境是与外环境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其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同时还认识到“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土地方域等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人类在能动地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由此可知,要使人体保持健康状态,就应该做到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及内环境的平衡稳定。
中医内环境的表现形式
中医学的内环境主要是指脏腑、经络等所处的内在环境和基础状态。它正常表现出的基本形式是阴阳的动态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具体形式则表现为气血运行、气机升降、寒热燥湿等之间的相互制衡。
气血运行: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产生于脏腑又荣养于脏腑。气血之间关系至密,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而血可载气,因而常可见到气血同病。气血对内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成与运行两个方面:
生成不足则表现为气血量少,进而出现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能力及血的濡润、营养能力下降;运行障碍则可见气机不畅而为郁,血行不畅而为瘀。由于血行于经脉之中,而气可行于经脉内外,因此血瘀往往见于局部,而气郁则可遍及全身。
气机升降:升降出入是气的运动形式,也是生命活动的标志。《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种运动,不仅能推动和激发,而且可协调平衡人体各种生理活动。
具体而言,一脏之中可有升降,如肺之宣发是升,肃降是降;脏腑之间也有升降,如脾主升,胃主降,但并非每一种生理活动都必须具备升降出入,而是各有侧重,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整体上维持着升降的动态平衡。
升降失调时,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谓之“逆”,如肝气上逆、肺气上逆等;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谓之“陷”,如脾气下陷等;不升不降则谓之滞,如肝气郁滞、肺气壅滞等。
寒热燥湿:这是内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状态,即温度与湿度,对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着深刻影响。寒热是由阴阳的偏盛偏衰所致,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燥湿反映的是津液的代谢情况,燥是津液量少,滋润不足,如脏腑的阴虚;湿是津液量多,滋润太过,如水湿的停留。
寒热与燥湿相合,则可形成四种常见的病理环境,即凉燥、温燥与寒湿、湿热,进而成为许多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如黄疸的发病多缘于湿,而脾胃的状态决定着湿的演变趋势,胃热者则湿从热化,脾虚者则湿从寒化,进而决定了黄疸的病变类型,即阳黄、阴黄。
内环境的形成原因
影响内环境的因素有先天、后天及内外之分。先天的因素在于禀赋,包括遗传、生长、发育等,这些不足都会导致形体的缺陷或脏腑的虚弱,形成“起跑线”上的差距,对后天的影响很大。
后天的因素则非常复杂。因于外者,与自然环境相关,季节、气侯、昼夜、水土、居处等都会对内环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南方多炎热湿润,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则干燥寒冷,腠理则致密。因于内者,则涉及了饮食、情志、劳逸等多个方面。如饥胞无常或暴饮暴食,则易于伤胃损脾;过食生冷,则易损伤中阳,滋生寒湿;过食辛热,则易形成胃肠积热;过食肥腻,则易增加脾荷,停湿生痰等。
再如情志,多恼怒者易伤肝,致气机郁滞或逆乱;多思虑者易伤心脾,致心血暗耗,心神失养,或脾气困顿,运化受碍等。又如劳逸状态,过劳则易耗伤气血,“透支”正气;过逸则易致气血缺乏活力等。
总之,内环境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是机体某一方面偏盛或偏弱的状态。
内环境的临证意义
机体一旦形成某种内环境,尽管与发病尚有距离,但这种平素的状态定会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背景性作用,甚至决定着发病的易感性与倾向性。
这其间,一则容易招致某种邪气的侵袭,如清代医家吴德汉说:“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
二则可影响邪气的演变趋势,如“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金匮要略》),湿在体内会随脾胃的状态而变化,胃热盛者则湿从热化,可熏蒸肝胆,脾虚者则湿从寒化,可阻遏肝胆,均可致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渗入血中,发为黄疸。
三则为邪气踞留提供条件,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至虚之处即容邪之所。
现代医学发现,很多疾病的“元凶”是各种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真菌、螺旋体等,这些均属于中医“邪气”的范畴。当这些微生物侵犯人体导致各种病变时,就说明了正气未能御邪或无力驱邪,或在体内有适宜于邪气生长留居的内环境。
如引发结核病的结核杆菌,适合在干燥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发病初期多呈现阴虚肺燥;再如引发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的幽门螺旋杆菌,能在胃内的多种环境状态下滋生,如湿热、阴虚、虚寒等;又如乙型肝炎病毒,它在肝内的繁殖复制活动适宜于肝内湿热或寒湿的环境。至于肿瘤的发病,则犹如地上长出异物与土质有关,说明体内肯定有适合肿瘤细胞生长的环境条件。
上述认识,为中医学临床处理疾病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
一是祛除邪气并非必须针锋相对,而可以通过调理内环境来实现。对抗的方法往往会伤及正气,造成两败俱伤,而调理内环境则可毁其所依,缓中见功,此即所谓殊途同归,且代价更小。
二是注意病时与平时的区别,病时自当祛邪治病,平时注重调理改善内环境,使气血和畅、升降有序、寒热适中、燥湿不偏,力求阴阳平衡的恒定,惟此才能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中西医关于内环境的论述各有所指,各有侧重,中医学着眼于人体内的大环境,较为粗略、笼统;西医学则着眼于细胞所处的小环境,非常细致、具体。实际上,中医学内环境的异常肯定伴有细胞外液的改变,而酸碱度、渗透压、温度的异常也会伴有气血、升降、寒热、燥湿等形式的改变。在治疗上,中西医学均注重改善内环境的基础状态,使人体达到“生态平衡”(阴阳平衡或内环境稳态),进而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疾病的痊愈。
上一篇:肉苁蓉乃补肾良药 下一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中医治疗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