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特色针刺法治中风后偏瘫
中风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大体上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中风病致残率较高,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偏身麻木、言语謇涩等症状,针刺疗法对于中风后偏瘫有显著的疗效,无论是在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针刺疗法都有其特定的组方配穴,不同的针刺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应用。对中风病采用分期特色针刺法综合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醒脑开窍”针法 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是由石学敏院士基于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导致的“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确立中风病的治疗法则为醒脑开窍、滋补肝肾,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醒脑开窍针刺法适用于中风后任何时期,主穴之方一以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辅以极泉、尺泽、委中以疏通经络,主穴之方二为印堂、百会、上星、双侧内关、患侧三阴交,在主动运动尚未出现之前,主穴之方一与二可以交替使用,主动运动出现后主穴之方二可替代主穴之方一。
分期特色针法 与醒脑开窍针法交替使用
偏瘫早期:主要表现为患侧肢体处于软瘫状态,肌张力、肌力减低或丧失。中医认为此时乃属真气去,邪气独留。若单纯针刺偏瘫侧,难以调动经气,此时应用醒脑开窍法及巨刺法,在给予大幅度提插捻转产生强烈针感的同时,交替针刺健侧,泻实以补虚,益元调气,疏通经络气血,使经脉气血调和。
偏瘫恢复期:此时出现联合反应,肌张力较前稍高,采用头、体针相配与醒脑开窍法交替使用,旨在不断向大脑输入运动、感觉信息,以诱发肢体运动,促进脑细胞“功能重组”,以实现对低位中枢的调控。头针取运动区,体针取金针王乐亭中风十三治之纠偏方,穴位组成:百会、风府、风池(双)、肩髃(双)、曲池(双)、合谷(双)、环跳(双)、委中(双)、阳陵泉(双)、悬钟(双)、太冲(双),诸穴配合以疏导经气,调和阴阳气血,疏通经络,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
偏瘫后遗症期:此时出现患肢肌张力异常增高、肌肉痉挛,即优势肌群(主动肌群)的张力已经出现并逐渐增大以至亢进,发展为痉挛,但非优势肌群(拮抗肌群)的张力很弱甚至缺如,伸、屈肌群失衡,表现为一系列异常运动模式,此时针刺的目的是恢复伸、屈肌张力的平衡,故治以头针运动区配合张力平衡针法与醒脑开窍法交替应用,针刺头针运动区,不直接刺激痉挛肌而无加重肢体痉挛之弊,并能进一步改善患侧上下肢运动协调性和精细动作的完善,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张力平衡针法同时选取患肢痉挛肌和拮抗肌上的有效穴位,分别施以不同刺激手法,抑制痉挛肌,兴奋拮抗肌,协调和平衡痉挛肌与拮抗肌的肌张力,以达到生物力学平衡,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改善关节活动度,从而有效缓解肢体痉挛状态,提高肌力。
病久体衰,患肢肌肉逐渐萎缩,筋膜、韧带机化,关节僵化,屈伸不利,肢体功能废萎不用,恢复较慢者,乃因五脏虚损,气血亏虚,阳气不达,血脉失畅所致。此时针刺以王乐亭中风十三治之“治背俞方”(五脏俞加膈俞)与透穴为主,可配以火针则可温阳化滞,通利关节。
偏瘫的针刺治疗,根据偏瘫康复各个阶段的特点,适时结合应用相应的针刺疗法,早期应以诱发肢体运动功能,缩短软瘫期为主,痉挛阶段则以控制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为主。分期疗法是根据中风偏瘫恢复过程不同阶段的特征而采取相应的针刺方法,体现了中医因时治疗的思想,在治疗的过程中还要因人而宜,采用随症及辨证配穴的方法,以达到全面施治的目的。
本页关键字:针刺法治中风后偏瘫 中风后偏瘫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慢性咽炎 五味中药泡水喝 下一篇:陷谷深刺解呃逆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