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从肝论治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顿咳、顿呛、疫咳等。病程可达2~3个月以上。“最难速愈,必待百日后可痊”(明·沈时誉《治验·顿嗽》)。
其感在肺 其病在肝
百日咳系感受时邪为患,虽肺先受邪而证多系肝。首先从发病季节看,百日咳多在春季三、四月发病。《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乘春则肝先受之。”发病季节正应肝气。其临床见症颇具特点,百日咳初感,始见微热恶风,咳嗽流涕,继则咳嗽加剧,“从少腹下逆上而咳,连咳数十声,少住又作,甚或咳发必呕,牵制两胁”(《本草纲目拾遗》);阵咳发作时,两手握拳随咳而挛动不止,弓背弯腰,满面红赤,颈脉怒张,涕泪交迸,呕吐痰涎、胃内容物与胆汁,最后发出一鸡鸣样回吼声,其咳方暂止,甚者抽风昏厥,窒息气闭。“咳之至久,面目浮肿,或目如拳伤,或咳血,或鼻衄”(《治验·顿嗽》)。阵咳之后身疲无力,蹲之久不能立,较大儿童自诉胁腹作痛。
握拳挛动、弓背弯腰、抽风昏厥皆属风动之状,“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肝气通于目”(《灵枢·脉度》),“肝藏血”(《素问·调经论》),肝气上迫,肝液上涌则为泪;肝血上逆则面赤而颈脉怒张;肝火伤及目络则目睛充血;肝火灼伤肺络则咯血、鼻衄;咳引两胁作痛为肝咳之征。《素问·咳论》曰:“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肝气犯胃,胃气上逆则为呕,肝病及胆则呕吐胆汁。百日咳发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午后至半夜为重,半夜后至午前发作明显减少,这与《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相符。百日咳多在三、四月起病,而痊愈则多在六、七月,这也与“病在肝,愈于夏”(《素问·脏气法时论》)相一致。以上可以看出百日咳与肝密切相关。
木火刑金 风痰相搏
肺属金居于上焦,为阳中之阴脏,而主肃降;肝属木位于下焦,为阴中之阳脏。“肝足厥阴之脉……属肝,络胆,上贯膈……连目系……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灵枢·经脉》)。肝气升发而主疏泄,在生理上,肺气的肃降要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肃降正常也有助于肝气的条达。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若肝郁化火,循经上行,灼伤肺络,则可出现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肝火犯肺(木火刑金)之证;反之,肺失肃降,燥热下行,亦可影响到肝,则肝失条达,在咳嗽的同时而见胸胁胀满引痛、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王肯堂曰:“火乘肺者,咳嗽上壅,涕唾出血,甚者七窍出血”(《证治准绳》)。小儿肝常有余,患病极易化火生风,顿咳初感在肺,继则化热化燥,引动有余之肝火,肝火循经犯肺,火灼肺金,炼液成痰;肝热则生风,风痰相搏,痰阻气机,气机不利,则痉咳剧作。阵咳之后,痰与胆汁呕出,则肝火得泄,气机暂畅,故咳休止。肝火再逆,风痰再动,则痉咳再作,这就形成了百日咳之典型见症。这一病机概括为:木火刑金,风痰相搏;其咳在肺,其制在肝。
治从肝论 镇肝止咳
“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病初感,其治法与风邪犯肺同,所谓“时医到此,束手无策”(《治验·顿嗽》),是指痉挛性咳嗽而言。对于百日咳痉咳期的治疗,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上述理论见解和临床体会,提出了“镇肝止咳”的治法,创制了镇肝止咳汤一方:柴胡6克,生白芍10克,代赭石10克,青黛1克,炒僵蚕6克,胆南星3克,甘草3克。为3~5岁用量,可随年龄增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方中柴胡疏肝以散肝热;白芍平肝缓急;赭石重镇肝逆;青黛清泻肝火;僵蚕为治风痰之圣药,化痰息风止痉;胆南星清热化痰;甘草泻火以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清肝泻火,平肝降逆,化痰息风,镇肝止咳之效。热重者,加黄芩;呕吐者,加姜半夏;目睛充血者,加黑山栀、赤芍、丹皮;鼻衄、咯血者,加白茅根;咳久而出现阴虚者,加沙参、麦冬;面目浮肿而出现脾虚者,加白术、茯苓。
上一篇:咽喉不爽辨证巧用中成药 下一篇:陷谷深刺解呃逆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