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象思维”的功与过 (上)

“象思维”的功与过 (上)

“象思维”是中医学重要的原创思维方法,在形成并丰富中医药学理论、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中医学术备受关注。但正如其他任何一种科学方法一样,也存在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象思维”是中医学重要的原创思维方法,在形成并丰富中医药学理论、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中医学术备受关注。但正如其他任何一种科学方法一样,也存在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象思维”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亦是有功有过,正确理解并评价这一方法的科学价值对研究中医学理论至关重要。“象思维”即取象比类思维方式,取象比类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方法论中的类比思维相似。类比与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假说、想象等逻辑思维方法共同构成自然科学研究的主体方法。相比而言,西方自然科学研究中更多使用了归纳、演绎的逻辑推理方式,而“象思维”的思维方法,则在中国古代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中有更广泛的应用。

“象思维”的涵义

最早提出“象思维”思维方式的文献是《周易》。《易传·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提到观天地之象,以及近取身之象,远取物之象作八卦,以比拟万物情状之义,表达了取象比类的基本含义,是对“象思维”的最早描述。在《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的“五脏之象,可以类推”,提及“象思维”在医学上的应用。

“象”在《周易》中有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指现象或征象,《易传·系辞上》之“见乃谓之象”,“见象著名莫大乎日月”,以及《周易·小过·彖》曰“有飞鸟之象也”,均指现象;而《易传·系辞下》之“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则均指征象。这是“象”的最表浅和最简单的涵义;二指从自然现象中抽提出的事物的共同属性和征象,即事物的“共象”,亦被称之为“意象”。《易传·系辞下》亦云:“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即用“象”表达、形容天下万物神隐微妙的规律,具体是指《周易》之卦象。三是指模拟自然现象的认识或行为方法。如《易传·系辞上》之“天生神物,圣人执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的“象”,同于“效”之效法,“则”之遵循之意,均为认识或行为的方法。关于“类”,《说文解字》释为“种类相似,惟犬为甚”,指种属相似之意;《尔雅·释诂》曰:“类,像也”,像,亦相似。即“类”是指种属、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

基于“象”的涵义的不同,“象思维”的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也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根据事物的现象,推演、认识、比附未知事物现象的过程,即所谓从特殊到特殊的类比推理方式;二是根据从现象中抽提出来的“共象”或“意象”来推演具体未知事物现象的过程,即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三是根据事物现象、征象、属性的相同或类似,对事物进行归类的认识方法。

“象思维”之功——取象比类在医学理论中的广泛应用

1、以个象到个象的推理方式

个象到个象的推理方式,是从事物的现象,推演、类比其他未知事物现象的过程,在科学方法论中属于类比推理从“特殊到特殊”的类推方法。《素问·示从容论》称之为“援物比类”,《易传·系辞上》之“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是这种推理方式的最初描述。《内经》中存在大量以“援物比类”的方法认识人体生命规律的内容,其类比之“象”有天象、地象、气候象、生物象、颜色象、社会象、生活经验象等等。这一方法的应用是以天地之象为主体,即《易传·系辞上》所谓“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借助于自然界中太阳的作用,推演、认识人体阳气的作用与重要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天地云雨之气的转化,提炼出人体水液代谢的规律,言“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五脏别论》以天地的动与静,比拟认识人体脏腑的不同功能状态,认为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素问·八正神明论》以日月的盈亏,比拟、认识人体气血的虚实,并据此决定采用的补泻治疗方法等等。

其次是基于大量自然事物表现的征象,类推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根据自然气象的不同特征,推演出人体感受外邪的病理变化规律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灵枢·五变》用匠人以刀斧砍削木材作比类,说明“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的发病机理;《素问·离合真邪论》以自然界河流在不同季节、气温下的变化,推演人体经脉气血对气温的反应等等。再次是基于社会现象进行的类推,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以古代君主体制下的行政官职的组成与职责,类比推演构维持人体生命的十二脏腑的功能;《灵枢·逆顺》以兵法之道,提出人体疾病的治疗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君主体制的构成,确定的治病组方的原则,“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等等,均是取象比类思维方式从一种现象到另外一种现象的推演与模拟。

“象思维”思维方法对中药学理论亦有巨大贡献,古人采用这一方法认识药性与药效,总结出了丰富、有趣又便于记忆的药物学理论。如核桃仁形同大脑,故有补脑之用;女贞子形同肾脏,故有补肾的作用;桑螵蛸以产卵多为其特点,即可用之治疗不育不孕证;虫类性善爬行故能活血化瘀等等。并总结出植物类药“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动物类药“脏以补脏”等多种理论。其推理基础是,事物在外在征象上的相似或相同,意味着其在性质上的相近或相同,因此,在人体某些部位发生疾病时,我们可以借助自然界植物或动物的相应部位进行功效的加强或补充。

2、以“意象”到个象的推理方式

所谓“意象”又称为“共象”,是指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总结出的蕴含在很多事物现象之中的共有征象,并以文字、图像、符号等形式表达出来,如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太极等。由于“意象”表达事物的共性或内在抽象涵义,因此,从理论上言,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推演的结论就有更强的必然性。

目前有学者提出的“模型思维”,即是从“共象”到个象的比类推演方式。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很多思维模型,如阴阳二维模型、五行模型、八卦模型、干支模型以及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象数思维模型等等,这些模型在《内经》中均有广泛的应用。“阴阳应象”,即是将阴阳作为事物的共性或模型推演人体生命及自然现象的过程,马莳所说:“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阴阳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又分化出太少阴阳、三阴三阳,这些阴阳概念,均以模型的方式,被《内经》应用于时令、六气、人体胸腹、肢体、脏腑、经脉等属性的认识与规范。五行应用于人体,则是以五行的属性推演五脏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言“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王冰注:“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如是皆大举宗兆,其中随事变化,象法傍通者,可以同类而推之尔。”在《素问·六节藏象论》将肾称之为“主蛰,封藏之本”,脾胃称之为“仓廪之本”,均是以五行推演认识五脏功能的结果。

3、以类比思维建构医学体系

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对《黄帝内经》理论另一重要贡献,是构建了《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阴阳五行本属于自然哲学的范畴,但其产生之后就逐步被成为古代自然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内经》医学体系的建构方法,是以阴阳五行模型比拟、认识、规范与整合人体与自然界的方方面面,依照性质、功能、现象的相似或存在联系的法则,将各种事物整合在阴阳五行系统之中。其建构依据的基本认识论方法,即是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赖欣巴哈说“分类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分类研究同样也是中国古代科学研究早期使用极为广泛的方法。

使用归类法构建医学体系的前提,是由于属性相似的事物具有相通或相应性,如《周易·乾卦·文言传》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易传·系辞上》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因此,把属性相似、征象相似的事物,按照阴阳、五行的性质分别归入相关门类,就形成了《内经》医学体系的整体结构系统。《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将自然界之青色、酸味,人体之肝脏、惊骇、目窍均归入木类。依次类推,分别归入火类、土类、金类、水类,并认为同类事物之间可以相通应、相助益、相关联;不同类的事物,按照五行的生克关系相互促进和制约,从而构成了“四时五脏阴阳”的结构系统,成为《内经》医学体系的基本构架。

本页关键字:“象思维”的功与过  象思维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夏季感冒用香薷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