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错缝的手法治疗
腰椎骨错缝是指姿势不良或突然改变体位致使腰椎小关节的解剖位置改变,关节机能障碍而引起以腰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属于中医骨伤科“急性伤筋”的范畴。患者多有屈身旋腰的扭伤史,或久坐、久蹲后突然站起等损伤病史,发病后出现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保持腰椎前屈位可缓解症状,后伸时疼痛加重,腰部肌肉紧张,患病腰椎棘突旁小关节部位深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下肢感觉、肌力以及神经反射正常,X线检查基本正常或出现腰椎生理屈度变直、腰椎侧弯等征象。
准备手法
患者俯卧位,后伸活动受限较着者腹下垫薄枕,在患者腰臀部行摩擦、揉gun(扌+衮)、拿捏、点穴等手法约10分钟,充分放松腰臀部软组织。
复位手法
复位手法包括立位背抖法、卧位斜扳法、牵引震压法和坐位旋转法4种。
立位背抖法 术者与患者背靠背站立,术者双上肢从患者肘前穿过,与患者双上肢相扣后,术者腰椎稍前屈,将患者背起行前后、左右抖动30秒,如果患者身材较高,术者将患者背起后可站在10~15厘米的脚踏凳上施术。本手法适用于年轻或症状较轻的患者。
侧卧斜扳法 以L4~5小关节错缝、疼痛及压痛在左侧为例,患者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术者站于患者腹侧,左前臂抵于患者肩前,右前臂置于患者臀上部,双上肢反向用力使患者腰椎向腹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后稍加力,此时可听到患者腰部发出小关节复位的弹响声。施行本手法时,置于患者臀上部的着力点随发病部位不同而有所变化,上位腰椎发病偏上,下位腰椎发病偏下,如此可使旋转复位的应力集中在患病腰椎。如为双侧小关节发病,可在左、右侧卧位各施行斜板手法一次。本手法适用于年龄大、症状较重或难以施行其他手法者。
牵引震压法 患者俯卧牵引床,行小重量牵引,一般以患者体重1/2为宜。牵引5~10分钟后,术者站于患侧,以手掌根压在病变小关节处,另一手掌叠压手背,先缓慢轻柔地反复做按压-放松的连续动作,逐渐增加压力和加快频率,术中感到或听到患者腰部弹响时停止手法,使患者双下肢后伸以检验手法效果,不痛或疼痛明显减轻为手法有效。本手法适用于腰骶关节骨错缝。
坐位旋转复位法 仍以L4~5小关节错缝、疼痛及压痛在左侧为例,患者坐在方凳上,助手固定患者右膝。术者坐于患者背后,右手拇指按定L4棘突左侧,其余四指置于腰部右侧,左手经患者左腋下穿过并把持在患者项部,嘱患者腰椎前屈30度左右并主动左旋至最大限度,此时术者左手使患者脊柱继续向左侧旋转5~10度,同时右手拇指将L4棘突向右侧推挤,双手协调用力,听到或感觉到患者腰部弹响声时手法结束。本手法适用于L4~5以上的腰椎骨错缝或伴有棘突偏歪的患者。
结束手法及调护
与放松手法基本相同,辅以腰部分筋、振动、拍打等手法。手法结束后令患者站立并主动活动腰部以判断治疗效果。患者卧床选择席梦思床垫较硬的一侧即可,必要时佩带腰围固定1周左右。术后3周内尽量避免弯腰旋转动作或弯腰提拿重物,同时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以五点支撑法和仰卧起坐法(肩胛离开床面即可)为主。
必须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诊断要明确,施行手法前必须确认患者X线检查腰椎骨关节无骨折、脱位等异常。
二是手法要轻柔,切忌使用暴力造成医源性损伤,尤其在施行侧卧斜扳和坐位旋转复位手法时,在患者腰椎自主活动至最大限度后顺势稍加力即可,多数患者在复位过程中会出现骨关节弹响,但也有部分患者无关节弹响,手法到位即可,不可为追求关节弹响而肆意加重手法。
三是老年及骨质疏松症患者慎用此手法或不用,此类患者可选择针灸治疗,远端取穴如针刺腰痛穴,同时活动腰部使其复位,也可局部取穴如针刺委中、大肠俞加理疗等使其康复。
四是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的患者由于腰椎失稳易发此症,常被误以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此类患者亦可采取如上手法治疗。
五是疼痛较为剧烈难以耐受手法复位的患者不必强求手法复位,可用0.5%的利多卡因5毫升对患病小关节局麻后再施行手法治疗。
上一篇:中风治疗要明辨闭证脱证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