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气口独为五脏主
《素问·五脏别论》所论“气口独为五脏主”,与《素问·经脉别论》提出“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讲述的都是后世医家推崇的、至今沿用不衰的“寸口”诊脉法。
气口又称脉口、寸口,即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的诊脉部位,如张介宾云:“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经脉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而实则一耳。”其机理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寸口脉属于手太阴肺经,而肺主气、主治节和肺朝百脉。肺主气是指通过肺呼吸自然界清气,并与水谷之气相结合而为宗气,宗气具有推动脉中气血运行的功能;肺主治节是指肺能调节脏腑气血,使之正常运行而不紊乱;肺朝百脉是由于肺脉为十二经脉之始终,全身经脉气血都要朝会于肺,然后在肺的宣降作用下,通过“百脉”将气血、津液、水谷精微运行到各脏腑器官。因此,五脏六腑的盛衰情况,必然会在肺脉上反映出来。
其次,寸口脉是肺脉气血最旺盛、经气流注最显著的部位,最能反映出肺的变化。寸口脉是肺经的经渠、太渊穴位,经渠是肺经的经穴,太渊是肺经的输穴。《难经·六十四难》云:“所注为输,所行为经。”即指出经穴和输穴是人体五腧穴中气血行经流注最旺盛之处,最能反映本经、本脏的情况。不仅如此,太渊又是人体八会穴之一脉之大会,为气血流注最为显著的浅表部位。因此,寸口脉的脉搏变化是最显著和具有代表性的,信息量最大,选择此处作为脉诊部位,最容易诊查出经脉气血的变化。
再次,寸口脉与脾胃气联系密切,能反映脾胃的盛衰变化。寸口脉虽为手太阴肺经的动脉,但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如《灵枢·经水》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正是这种生理上的联系,脾运化水谷精微,必先上输于肺,通过肺朝百脉再输送到全身,故肺经寸口脉就能反映脾胃的盛衰变化,所以《素问·五脏别论》云:“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并称“气口亦太阴也”。这里的“太阴”实则指的是足太阴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依靠脾胃这一后天之本输送水谷精微来供养,胃气的盛衰强弱直接影响到脏腑精气之盛衰,通过诊脉可以诊测脾胃之气的盛衰变化,进而了解脏腑生理功能状态以及相应的病理变化,从而也提高了寸口脉的诊断价值。因此,切脉诊病时,往往把测定脉中有无“胃气”作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同时,寸口脉还能反映肾气的变化。手太阴肺经的输穴“太渊”有代替原穴的作用,正所谓“输原合一”。而原穴正是先天原气(元气)所灌注之处。《难经·六十六难》:“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肾间动气(元气)通过三焦到达全身,并发挥其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的强大作用。三焦运行元气到达“原穴”,而“太渊”是肺经的原穴,当然也就能反映肾脏元气的变化情况。
综上所述,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流注之始,加之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故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全身气血都有着密切的生理联系,诊寸口脉可察知宗气、水谷精气、元气的变动情况,又可了解五脏六腑的功能动态,所以是诊脉的最理想部位,也是中医学重要的诊疗方法。
值得说明的是,《内经》在“人与天地相参”的思想的指导下,取自然界有“天地人”以应“九野”的观点,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为九候。每候分主相应的脏腑组织器官,从而建立了《内经》三部九候诊脉法,这是一种全身遍诊之法。除三部九候遍诊法之外,《内经》还有独取寸口和人迎寸口对比等多种诊脉法。虽然《内经》提出了“气口独为五脏主”,但就《内经》中的论述而言,仍以三部九候遍诊法为主,而寸口脉法实际上至《难经》才臻于完善,并延用至今。《难经》继承了《内经》“气口独为五脏主”的理论,进一步阐述了手太阴肺经寸口脉在十二经脉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独取寸口”脉法。《难经·一难》开篇就明确提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故张介宾曰:“所以后世但诊气口,不诊人迎。盖以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而肺朝百脉。故寸口为脉之大会,可决死生。”《难经》在提出“独取寸口”脉法的基础上,更将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将《内经》天地人的三部九候遍诊法演变为寸口脉寸关尺浮中沉三部取法。《难经·二难》说:“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始终,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另《难经·十八难》说:“脉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下至足之有疾也。”至此,寸口脉寸关尺浮中沉的三部九候法才得以在临床中具体运用,并为后世医家所遵循。可见,《内经》的“气口独为五脏主”的理论对后世脉学的发展影响重大。
寸口诊脉法除了诊查方便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它可以了解五脏六腑及人体各器官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甚至还可以预测疾病的善恶吉凶的缘故,为后世“独取寸口”脉诊法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以至于逐渐取代了全身三部九候遍诊法而成为中医学中最主要的诊脉法。
本页关键字:何谓气口独为五脏主 气口独为五脏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中医分型治结核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