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做文”与“做事”
古人云:“盈于此,则不足于彼”。这可能就是做文与看病很难兼容的根本原因所在。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像基层医院的医生,上班时间,没有病人时就用心钻研理论,有病人时就一心积经验。8小时以外,平均每天能用于做学问的时间至多两三个小时。而像做中医这样的大学问,要利用业余时间在一生中把数千年的知识全部学到手显然是很困难的,要想全部学精通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即使是当今中医界的大腕级人物也只能在某个方面、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和作为。比如,在理论研究方面,有的长于《内经》,有的工于《伤寒》,有的擅于《温病》。在临床上,有的是妇科能手,有的是儿科专家,有的是内科高人等。即使是那些在历史上叫得响、颇有地位的大家也不可能在理论和临床上达到“半斤八两”的精度平衡,必是有所偏颇,如《内经》、《难经》作者等理论为上的大家就很难见其有临床经验流传后世,而叶天士等以临床见长的大家就很难见到有精辟的理论著作留下来。当然,这些大家的遗憾或许可以归昝于训诂时的疏漏,但终究是没有受到训诂学的青睐,就足以说明即使是中医界的泰山北斗,在理论与实践上是必有所偏的。这不是他们有意要“偏科”,实在是人生苦短,精力有限。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其独特的传承方式注定了中医师门庭若市的必由之路一是靠祖传,一是和时间抗争。前者要说明的是,虽然人很年轻,只要有祖上的“余威”(现今称“名人效应”)一脉相承地荫蔽着,不愁没有人上门求治。后者要说明的是,虽然没有一脉相承的优势,但随着时日的推移,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病人数量会相应增多。笔者曾多次听到一些白胡子老中医喟叹:年轻时没有病人找,让人急。年老了,病人多,更让人烦。这足以看出一位中医的经验对上门求诊病人的数量究竟能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
病人多,作为医生来说肯定是好事,但病人多,诊务缠身,肯定就没有多少时间研究中医理论。不客气地说,许多临床高手,在理论方面连“半罐水”的标准都很难达到。把“诣”读成“旨”、“菅”念作“管”、“愎”称为“复”者,在基层医院不在少数。每次职称晋升的理论考试,是他们最挠头的事,而说到临床考核,他们却是一副志得意满之状。
中医的发展,离不开有深厚理论功底的帅才,更离不开有丰富实践知识的将才,这给我们人事部门的启迪是:对中医这样理论知识跨度特大、实践性特强的行业,不管制定什么样的政策,不可能让一个人同时兼具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完备知识,只有这样,出台的政策才符合中医人才成长的规律。
本页关键字:中医新闻 医案心得 中医的“做文”与“做事”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气功与传统文化(上)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