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方中的甘草
读《临证指南医案》,见叶天士使用理中丸加减方,每每不用甘草。
《临证指南医案·湿》:“张四五,阳伤痿弱,有湿麻痹,痔血。生白术、附子、干姜、茯苓。”
吴鞠通据此案制定出术附姜苓汤。《温病条辨·下焦篇》四十五条:“湿久伤阳,痿弱不振,肢体麻痹,痔疮下血,术附姜苓汤主之。”“术附姜苓汤方(辛温苦淡法):生白术五钱,附子三钱,干姜三钱,茯苓五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理中汤,吴鞠通称为“甘热微苦法”,《温病条辨·中焦篇》中对其方解:“人参、甘草,胃之守药;白术、甘草,脾之守药。干姜能通能守,上下两泄者,故脾胃两守之。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以守药作通用,以通药作守用。”
术附姜苓汤是在理中汤的基础上,去守药之人参、甘草,加通药之附子、茯苓而成,由温补虚寒变为温化寒湿。
2010年6月笔者在北京参加“全国经方论坛会议”,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在演讲时提到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大承气汤既泻热又通便,要想提高大承气汤的泻热效果,是加芒硝的量?加大黄的量?还是在大承气汤里加一味甘草?”当时听到这一问题,觉得新颖,以前从来没想过,一时也想不出答案,但明白,这是一个临床问题,是临床上必须面对的问题。郝教授接下来说:“当我讲到这儿,肯定很多大夫都明白了,加一味甘草就能提高大承气汤的泻热效果。确实如此!这不是我想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有一本书叫《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也叫《宣明论方》,书中有三一承气汤,就是大承气汤加甘草,并以生姜为引,用于泻火解毒。”(见《全国经方论坛现场实录》)
通常认为,甘草“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而此处是“泻药用之增其寒”,为什么?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或问:附子理中、调胃承气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调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承气方中缓其速下可提高泻热效果,那么理中方中缓其上即可提高温补效果。由此推论,理中汤方,当取用其温补之功时,甘草是不可以轻易减去的。
反观叶天士用理中丸加减方,多去甘草是基于治疗寒湿,主要取其温化寒湿。术附姜苓汤与理中汤的区别也基于此理。
本页关键字:中医新闻 甘草 理中丸方中的甘草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内经》论痹证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