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下)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下)

第八,疾病的转归预后与四时天地之气的变化密切关联。脏腑病症中,肝胆病多在夏季好转,秋季加重,冬季持稳,春季又好转;心小肠病多在长夏好转,冬季加重,春季持稳,夏季又多好转;脾胃病多在秋季好转,春夏季节加重,再到长夏时节又好转;肺大肠病多在冬季好转,夏季加重,秋季又多好转;肾病多在春季好转,夏秋加重,冬季又多好转

第八,疾病的转归预后与四时天地之气的变化密切关联。脏腑病症中,肝胆病多在夏季好转,秋季加重,冬季持稳,春季又好转;心小肠病多在长夏好转,冬季加重,春季持稳,夏季又多好转;脾胃病多在秋季好转,春夏季节加重,再到长夏时节又好转;肺大肠病多在冬季好转,夏季加重,秋季又多好转;肾病多在春季好转,夏秋加重,冬季又多好转。要深刻理解疾病的转归预后规律及其内在机制,掌握四时阴阳盛衰消长规律及其机制无疑是一个基本前提。

第九,养生防病学倡导“顺四时而适寒暑”原则。《素问·气通天论》说:春三月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要领会中医养生防病学的这些理论方法,就必须懂得四时阴阳的盛衰消长及其升降沉浮规律机制。

第十,辨证论治思想深刻渗透着法象四时阴阳升降沉浮及其阴阳胜克制化机制理论。脏腑论治理论中,肝脏系统病症强调气机的疏泄,心脏系统病症强调气机的通利,肺脏系统疾病强调气机的肃降,肾脏系统疾病强调气机的封藏,脾脏系统强调气机的升降平衡,脏腑疾病的这些论治思想本质上都是基于四时阴阳五行之气盛衰消长及其升降沉浮理论的。伤寒六经病症中,太阳病以发表驱邪为原则,阳明病以清下通里为原则,少阳病以和解阴阳为原则,太阴病以温中通里为原则,少阴病以温中发表为原则,厥阴病以温中和解为法。《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要准确理解脏腑六经疾病的这些辨证论治思想原则,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四时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内涵及其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文化背景。

第十一,经络辨证论治需要谨守昼夜四时阴阳之气升降沉浮的原则。《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经络之气昼夜四时阴阳之气的升降沉浮而通行表里内外,邪气也随昼夜四时经络之气的升降沉浮而流行表里内外。高明的经络辨证论治首先需要谨守昼夜四时阴阳之气升降沉浮的原则,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第十二,人体后天生命的存续维系根本上依赖天地四时之气的养化调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天地四时之气通过化生水谷饮食,调节衣饰起居等多种途径影响乃至决定人体后天生命活动及其存续状态。而水谷饮食的有效获取需要正确把握天地四时气候特点,衣饰起居的舍取同样关乎天地四时气候因素。

天文地理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语人之疾病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天地四时之气对人类生命生活的影响如此深远广泛,所以人类要维护保障自身生命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并向宇宙展现和证明其超凡的智慧创造能力,一个根本迫切的任务就是认知总结天地四时之气的演化变迁及其造化自然界生命万物的机制规律。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深厚的天文地理学知识是把握天地四时之气演化变迁规律及其造化自然界生命万物机制规律的基础。要真正学好用好,并发展提高中医学,除了必须详细了解人类生命本身之外,还必须懂得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知识。

李时珍说:“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生活之中,只有深刻理解了天地四时之气形成变迁规律及其致病之道,才可能让人的心身生命活动在复杂万变的天地自然界中度尽其天年之数。

所以《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菱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考察《黄帝内经》,其中一半以上的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气象历法,以及阴阳五行六气学说等内容。再考究信史以来中医学两千多年的发展之路,也会发现凡在中医学理论思想上有所突破、有所贡献的中医学大家,他们几乎都具备深厚的天文地理学、气象历法学,以及以元气阴阳五行六气学等为核心的易道文化知识背景。

张仲景为举孝廉出身,博览群书,精通天文历法及易道之学;华佗早年游学四方,兼通数经,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皇甫谧以博学闻名于史,天文地理,易道无不精通;孙思邈精通诸子百家,深于老庄道家之学;葛洪究览典籍,精通天文历算以及易道之学;李东垣早年师从名儒翰林学士王若虚、冯叔献学习儒学经史以及宋明理学,有深厚的先秦宋明哲学理论思想基础;朱丹溪早年应科举考试,钻研儒道经典,35岁又师从理学家许谦,直到43岁才从罗知悌学医;张景岳精通宋明理学,与天文、音律、兵法之学也深有研究;赵献可同样精通宋明理学,于易理尤精;李中梓以《易》起家,能“洞乾坤辟直”之理。

本页关键字:中医新闻  上知天文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下)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解析国医大师的心灵世界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