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病证结合临床研究切入点
“病证结合”之所以成为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诊疗模式,并不是人为的引导,而是中医临床的自然选择。随着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分类越来越深入人心,“病证结合”的模式,更容易促使两种医学体系的交融和结合,也更便于我们的中医医生和西医医生之间,或者是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
如果中医不能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拓展思维,迟早会走向灭亡。最早西医在看病的时候,也是用肉眼去看,耳朵贴在肚子上听,最后发展成听诊器,一直到现在利用MRI、X线等等进行诊疗活动,这些东西不是西医专有的,都是其他学科的东西,他只是拿过来用了。中医的发展也应该体现在传统思维与现代科技、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病证结合临床研究有很多的切入口,但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中医药病证结合应用到临床,真正提高疗效,基于病证结合干预性治疗临床研究是重中之重。
多种模式“和而不同”宜共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陈可冀在名为“病证结合治疗观与临床实践”的主题演讲中强调,目前中医诊疗模式有很多种,但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应当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陈可冀认为当代中医的诊疗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传统模式,即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模式即证因脉治,方证相应;中医辨证与专方专药的应用模式;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模式;西医辨病与专方的应用模式;无病从证,无证从病模式等。在当代医疗实践中,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模式应用较广泛,这是因为这种模式体现了中医经典理论与经验的传承以及东西方医学科学与文化的优势互补,同时有利于中医学的国际交流。
陈可冀以中医学发展历史为背景介绍了中医学诊疗模式的发展过程,并就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的优势病种,如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免疫性疾病等,与参会专家进行了讨论。陈可冀同时强调“病证结合”的中医临床研究要重视目标病种,重视研究方法,注意中西医双重评价标准的整体复合,同时关注“病证结合”对传统模式的冲击问题。
“病证结合”
是中医临床的自然选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李昱认为,目前在西医疾病分类里面,某些疾病的治疗手段上可能还存在不足与缺陷,恰恰在这点上,中医又有着某种相对的优势和特色,这些疾病的“病证结合”研究才是我们要去真正把握的关键。只有这样的“病证结合”研究,才能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
他说,如果某种疾病西医治疗的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个点上,中医可以发挥作用,可以明显提高疗效,我们就应该把重点放在这方面。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中医的“证”有所把握,而且要对西医的“病”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否则不可能知道西医在这个病上治疗的水平,治疗优势和不足,所以中医专家要强调多学科融合,多学科参与,一起来就中医的“病证结合”进行深入的研究。
李昱认为,“病证结合”之所以成为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诊疗模式,并不是人为的引导,而是中医临床的自然选择。随着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分类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普及,大家更习惯用西医的方式去分析,去分类疾病,“病证结合”的模式,更容易促使两种医学体系的交融和结合,也更便于我们的中医医生和西医医生之间,或者是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并不是任何行政部门或者是大牌专家的干预、引导的结果。
李昱同时强调,传统意义上的中医“病”和中医“证”相结合的模式,能够很好地继承中医思维,这种临床诊疗模式也需要大家把它传承好,不能因为普遍存在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结合模式,就忽视了对经典传统模式的传承,从管理者角度来讲,我们有责任要做好这方面的传承。
上一篇:紫石英配紫河车大补精血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