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内儿科医疗人员诊疗水平,降低误诊率,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的建议
抗生素的使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比例是30%,我国却达到了70%,最多80%。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人均达8瓶。高出国际平均水平(2.5-3.3瓶)数倍。据2006—2007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中国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则高达70%,其中外科患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达97%。尤为严重的是儿童用药,监测表明,中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更是达到4倍,中国每年死于不良用药者的1/3都是儿童。据统计,每年因抗生素滥用导致医疗费用增长800亿元。每年8万人因滥用抗生素死亡。2011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主题:“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抗生素滥用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如何减少抗生素滥用是每一位公民,尤其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党的十七大报告“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笔者通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临床医学在下列几个方面存在问题,亟需解决,才能降低误诊率,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1、将众多肠道感染诊断为:感冒、发热待诊、呕吐待诊、急性胃炎、腹痛待诊、急性感染、脑炎、头疼待诊、头晕待诊、阑尾炎等,导致肠道感染病毒,肠道感染细菌在肠道长期滞留,大量增殖,并产生和释放大量毒素,而出现高热持续不退或反复发热、哮喘持续状态、反复呕吐、反复惊厥、急性喉炎、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哮喘、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炎、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出血坏死性肠炎、胰腺炎、肠梗阻、肠套叠、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肺功能衰竭、败血症、中毒性肝炎、坏死性胰腺炎、尿路感染、肾炎、过敏性紫癜等等。
1996年7月,男,6岁(二化),晚上食用凉拌猪头肉后,第二天凌晨4、5时出现反复呕吐,临床医师诊断为:急性胃炎、呕吐待诊。给与对症治疗,夜间出现高热,第三天出现抽搐,腹泻,为脓血便,伴里急后重,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中毒性脑病。住院治疗1周。同样是该患儿,1999年8月份,晚上食用凉拌猪头肉,第二天出现反复呕吐,11时就诊,笔者接诊后,给与导泻,排大量粪便后症状缓解,指导饮食,下午症状就消失。
1996年10月,男,34岁(内科主治医师)。中午与其妻子共同食用冰箱内放置1天的米饭(蛋炒饭)后,其妻子不久就出现腹痛、腹泻、呕吐,诊断为急性胃肠炎,输液治疗3天治愈。该医师即不腹泻,也不呕吐,而是发热、头痛、头晕、乏力、厌食,自我诊断为感冒,治疗2天,无任何缓解,第三天,出现便血,诊断为:出血坏死性肠炎。住院治疗27天,其中病情危重15天。
1997年,男,10岁,食用烤羊肉后,夜间出现反复呕吐,到淄博市某中心医院儿科就诊,诊断为:急性胃炎。给予输液治疗3小时,回家后仍呕吐不止,于夜间再次就诊,并住院治疗,仍诊断为:急性胃炎。给与输液治疗,5小时病情加重,7小时后死亡。病理解剖: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炎、坏死性胰腺炎,继发性肝脾肿大、脑水肿、肺出血。
2008年5月28日,临淄区勇士生活区某男孩,10岁,晚上吃烤鱼等,第二天出现呕吐、腹部不适,到某人民医院救治,诊断为急性胃炎,门诊输液3天,第3天病情加重,抢救无效死亡。
2000年11月,男,3岁8个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博士生之子),因发热,头痛、头晕、腹痛、腹胀等在儿科医院治疗3天(多位专家共同会诊,做各种检查),仍持续高热,第四天,患儿自行排出大量粪便后,症状迅速缓解,不久治愈。愈后,患儿对其母亲[FS:PAGE](该博士生)说,自己出现濒死的感觉。
据卫生部网站: 2010年全国手足口病发病人数为1774669人,其中死亡905人,2009年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155525例,死亡353人,2008年报告488955例,死亡126人,死亡率逐年提高。而更多的重症病人使用了大量抗生素、激素等各种严重危害健康的治疗。令人痛心,令人惋惜!为什么手足口病发病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如此之高?为什么肠道病毒、肠道感染细菌会继发众多危重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众所周知,人体在感染病毒、细菌后,绝大多数人不发病,或症状轻微,仅少部分人表现为“感冒”症状,极少数人病情危重?为什么?大家都知道,病毒、细菌在体内滞留,并大量增殖,产生和释放大量毒素,才会导致疾病发生。在什么情况下,病毒、细菌会在体内滞留,并大量增殖?是错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即错误的饮食,过度紧张、劳累、恐惧、忧郁、熬夜、受凉等,而临床最常见、最忽视的因素是错误的饮食即病后进食生、冷、凉、冰镇、油腻、干硬、难消化食物、饮料、水果、零食,不新鲜食物如剩菜、剩饭、剩粥以及暴饮暴食等加重胃肠粘膜缺血或损害,导致胃肠功能异常或紊乱,病毒、细菌在体内滞留,并大量繁殖,产生和释放大量毒素如氨气、硫化氢、组织胺、吲哚、尸胺、腐胺,以及细菌内毒素、外毒素,或扩散、移位是导致内、儿科疾病发生、迁延、加重、恶化,甚至死亡的根源。为什么说病毒、细菌、毒素在肠道滞留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源?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储存库和炎性物质释放中心,是人体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控中心和最重要的免疫应答中心。肠道内细菌数量达1014,重量达1公斤,既有有益菌,也有有害菌及中间菌,此外,肠道还有大量病毒、毒素。而肠黏膜仅有一层上皮细胞将肠腔与内环境隔开,为什么病毒、细菌、毒素没有侵入机体,导致机体发病?因为胃肠具有完整而强大地机械、化学、生物、免疫屏障。研究证实:胃肠黏膜细胞是人体更新速度最快地细胞,每分钟更新2~5亿个,胃肠粘膜细胞的快速脱落、更新是机体避免病毒、细菌、毒素侵入血液,并迅速修复组织,避免疾病发生的重要防御反应。此外,胃肠通过消化液的大量分泌和不断地蠕动,不断清除肠道内病毒、细菌、毒素。研究证实:在胃肠始终存在正常的“炎症反应”。而胃肠功能的正常运转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供应,需要完整而强大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来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对食物的分解、消化、吸收,并不断清除侵入肠道的病毒、细菌、毒素、抗原物质等。研究发现,胃肠淋巴组织总量超过人体其他所有淋巴组织的总和,胃肠内分泌细胞数量远远超过体内其他所有内分泌腺腺细胞总和,胃肠神经元仅次于大脑。重要的是胃肠粘膜微绒毛的大量存在,就象生物探针,可以非常精确地分析肠道内化学、温度、张力、微生物等的微小变化,并通过机体复杂而完善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节系统,以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共同完成对食物的分解、消化、吸收,以及对病毒、细菌、毒素的吞噬和清除,因此,胃肠成为人体当之无愧的“第二大脑”和人体最重要的免疫应答中心。
当机体受到外来病毒、细菌、毒素侵害后胃肠粘膜细胞、白细胞等更新明显加快,受到病毒、细菌、毒素损害的胃肠黏膜细胞以及免疫细胞快速脱落更新,消化液分泌增多,或渗出增加,胃肠蠕动加快,使人出现腹泻。若病毒、细菌在体内滞留,并产生和释放大量毒素,持续刺激胃肠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则导致病人发热、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厌食、咳嗽、喘憋、心慌、胸闷、咽痛、头痛、头晕、惊厥、精神萎靡、嗜睡、昏睡等。腹[FS:PAGE]泻是人体最重要的保护反应,可以及时、充分地排出体内的病毒、细菌、毒素、抗原物质等。此时,治疗的关键是及时给予科学的营养促进胃肠粘膜快速更新,促进胃肠黏膜修复和免疫细胞快速更新,增强病人的免疫功能。现代免疫营养学研究证实:谷氨酰胺是最重要的免疫营养物质。谷氨酰胺含量越高,免疫细胞、胃肠黏膜细胞更新就越快,免疫细胞吞噬能力就越强,组织修复就越快。
肠道感染病毒如引起“胃肠型感冒”、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炎的柯萨奇病毒,引起秋季腹泻的轮状病毒,肠道感染细菌如引起肠炎的大肠杆菌、肠球菌,引起痢疾的痢疾杆菌,引起霍乱的霍乱弧菌以及引起伤寒的伤寒杆菌等是临床最常见、最重要的致病微生物,其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占所有感染性疾病的80%以上。其早期感染部位是胃肠道,不是呼吸道,更不是心脏、大脑、肝脏、肾脏和血液,通过食用或饮用被污染的饮食物,经消化道传播。肠道感染细菌,肠道感染病毒和毒素等会通过哪些可疑食物或饮料进入人体,导致肠道感染?可疑食物包括:生、冷、冰镇食物、饮料、水果;不新鲜食物,如剩菜、剩饭、剩粥;冰箱内储存的食物如火腿;饭店、食堂、摊点供应的食物;市售熟食如凉拌猪头肉、凉拌菜、凉皮;长期储存的水果、饮料、罐头、及过期的食品如糕点、面包、蛋糕、饼干、牛奶、酸奶等;香肠、腊肉、发酵豆制品(臭豆腐、豆瓣酱、豆豉),发酵面制品如面酱等等。
祖国医学提出:食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胃肠黏膜仅有一层上皮细胞将肠腔与内环境隔开,使胃肠黏膜屏障成为人体最脆弱的屏障。在病理状态下,任何加重胃肠黏膜缺血、或损害、或抑制细胞更新的因素都会破坏胃肠黏膜屏障,导致肠道内病毒、细菌、毒素、抗原物质扩散,侵入血液和呼吸系统,导致病情迁延、反复、加重,甚至恶化。如病后进食生、冷、凉、冰镇、不新鲜、反季节食物、饮料、水果,剩菜、剩饭,凉菜、凉饭、凉拌菜,暴饮暴食,紧张、劳累、恐惧、忧郁以及滥用抗生素、激素等。胃肠功能紊乱,肠道原居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致病菌,及大量条件致病菌大量增殖,并产生和释放大量毒素。肠道病毒、肠道细菌及炎性物质移位,扩散,而继发气管炎、肺炎,甚至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炎、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病、急性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