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宝宝 远离秋燥
幼小的孩童皮肤娇嫩,眼睛水汪汪的,给人水灵灵的感觉。秋季天气逐渐转凉,空气中的水分蒸发较快,风干物燥,不少人明显感觉双眼干涩,唇干舌燥,喉咙发痒,干咳无痰,身上的皮肤容易干燥、脱皮,甚至出现大便秘结难下,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秋燥”证。不要以为宝宝看上去水水嫩嫩的,实际上,宝宝的皮肤厚度比成年人要薄得多,且皮肤的细胞间隔大,皮肤屏障功能差,体内水分更易流失,此外,宝宝的器官和机体各系统发育不完善,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也更易出现“状况”。因此,秋冬来临之际,妈妈们不要忘了给宝宝做足补水功课,让宝宝滋滋润润,远离秋燥。
咽干唇裂流鼻血 勤饮汤水
孩子正兴高采烈地玩着,忽然间就鼻血长流,这是让家长最能感受到秋燥袭宝宝“威力”之猛的场景。秋季天气干燥,宝宝的鼻黏膜干燥,血管脆弱,再加上孩子内热有火或因感鼻腔不适用手抠鼻时,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宝宝的嘴唇干燥,甚至干裂、脱屑,也是很明显的体内“缺水”的表现。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口角潮红、起疱、皲裂、糜烂、结痂等口角炎或口角溃疡。部分孩子嘴唇和舌尖偏红,没有胃口或拒食,嘴里含着食物不肯下咽,但却爱喝冷饮,这很可能是宝宝咽干喉咙痛,内有积热,阴津受损所致。宝宝唇干舌燥喉咙痛,当然就有了不肯好好吃饭的理由了。
家长平时要给宝宝多喝水,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的新鲜绿叶蔬菜和水果,也可经常煲一些滋润的汤水给宝宝饮用,如雪梨无花果瘦肉汤、木瓜雪耳糖水、红萝卜马蹄汁等。宝宝鼻腔流血,平时可在鼻内上涂些四环素软膏和金霉素软膏,使鼻黏膜保持湿润。嘴唇干燥,最简单的方法是抹点润唇膏。如宝宝嘴唇干裂,舌边尖红,出现烂嘴角,口气较热,是明显的内热有火,应提醒孩子不要用舌舔嘴唇,可以冰硼散加蜂蜜调和外敷,并多吃点凉瓜、山竹、雪梨等瓜果清热生津。
皮肤干燥长倒刺 养阴润肤
天气风干物燥,人体肌肤也渴望得到滋养,宝宝的皮肤看似娇嫩,但因其厚度较成人薄,水分流失得更快。每到秋天,不少孩子就觉得皮肤干涩、瘙痒,经常不自觉地用手抓挠,以致皮肤出现一道道白痕、皮疹,严重的还会皮肤破损、皲裂和痛痒。有的宝宝手指皮肤像鱼鳞一样出现多处脱皮,指甲旁边长出倒刺,以致孩子经常用嘴咬倒刺,有时甚至撕扯得鲜血淋漓。
宝宝皮肤干燥,可在洗澡后用毛巾抹干身上水份后迅速涂上润肤露,以锁住皮肤水分避免蒸发过快,在一些经常暴露的皮肤部位要适当多抹一点;同时注意给孩子穿纯棉内衣裤,少穿纤维衣物,以免皮肤与衣物摩擦时产生静电;若手指脱皮,孩子的双手也要涂上护手霜,脱皮部位可涂抹鱼肝油软膏,洗手时尽量少用洗手液等化工产品;指甲长倒刺是皮肤缺水的典型症状表现,应教育孩子不能用嘴撕扯倒刺,正确的方法是用温水泡软倒刺,然后以指甲钳剪掉倒刺,再抹上护手霜或维生素E软膏,当然,水分丰富的水果和沙参、石斛、百合等养阴生津的药膳也是必不可少的。
大便燥结难排解 生津增液
秋燥来袭,除了损伤人体的皮肤和黏膜外,还会因燥热内蕴肠道,津亏失养,以致肠道蠕动减慢,燥屎积结难解,尤其是平时喝水不足的孩子。此外,不少孩子还偏爱吃煎炸燥热食物和大量的肉类,不爱吃富含粗纤维的蔬果,也这是造成宝宝便秘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的孩子大便数日一行,每次解大便时疼痛难忍,甚至哭闹一番,让家长好不心疼。
一般情况下,不主张家长随意给宝宝使用开塞露,主要还是通过生津增液,润肠通便的治则改善孩子的便秘情况,除了多补充水分,常喝蜂蜜水以及增加蔬果、番薯、芥菜等食物摄入外,还应让宝宝增加运动量,锻炼腹肌,以增加肠蠕动,例如可以带小宝宝做婴儿操,大点的孩子跳跳绳,骑自行车等,使其微微出汗,除了有助解决大便问题外,还能提高抗病能力,抵御秋燥侵袭。
本页关键字:水润宝宝远离秋燥 宝宝远离秋燥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炒粳米汤、小米汤治疗婴幼儿腹泻 下一篇:小儿内伤咳嗽用推拿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送给屠呦呦的新年“礼物”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属各院加强挂号管理
- 广安门医院建院60周年学术总结会召开
- 中医药法草案征求意见已超3万条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