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冬病夏治怎样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中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现今应用广泛,在小儿诸多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作用机制
一般认为中药穴位贴敷的作用机制是药物的透皮吸收发挥作用与剌激经络穴位对人体发生调节的双重效应。中药穴位贴敷不经过消化道,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干扰影响,药物经皮肤进入机体直接发挥作用。
穴位贴敷的药物主要是一些辛温发散、芳香行气、温阳散寒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白芷、细辛、白芥子、延胡索、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沉香、檀香、麝香、甘遂、冰片等。
现在常用基质:生姜汁、凡士林等,常加少量透皮促进渗透剂:氮酮。
由于小儿自身及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冬病夏治的常用药物多为辛散温通,补气助阳的药物。如我院常用于小儿哮喘的“定喘贴敷膏”,其主要药物组成是: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肉桂。诸药合用有温阳散寒,活血通经,化痰定喘功效。
穴位作用
临床上常选用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定喘、膻中等穴位。肺俞可以宣肺理气,补益肺气;心俞、膈俞亦治咳喘;脾俞可以健脾益气、助运化痰;肾俞可以纳气平喘,补肾助阳;定喘可调理肺气,平喘止咳;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可调理一身之气。
适应证
主要用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且中医辨证属于肺脾气虚和脾肾阳虚证者。
禁忌证
(1)年龄≤1岁者;
(2)辨证属于阴虚者;
(3)发热患者,或处于疾病的急性期或发作期;
(4)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5)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6)瘢痕体质者;
(7)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患者;
(8)其他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常用药膏
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基本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
将药物烘干,粉碎,研细末,过80~120目筛,备用。
药膏制备方法:将上药加入姜汁或凡士林调成干稠膏状,做成直径1cm左右、高度0.5cm左右的药饼,放在3cm×4cm的脱敏胶布中心,制成贴敷药膏。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贴敷方法
(1)贴敷时机
每年夏天,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进行贴敷治疗。每次贴敷之间间隔2天,1个疗程共贴敷10次。
(2)贴敷方法
选定贴敷部位(穴位),擦拭干净,常规消毒,将做好的贴敷药膏贴在穴位上。
(3)贴敷时间
贴敷时间一般为2~4个小时。对于耐受度低、出现不适感或贴敷处皮肤出现灼热、疼痛、红肿、起泡的患儿,应立即取下。
(4)疗程
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
小儿贴敷注意事项
穴位贴敷药物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正常可出现潮红、灼热感、异物感、小水疱等反应,可以不进行处理或者予湿润烧伤膏外涂。
如果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等现象,属于不良反应,应当立即停药并及时处理。贴敷后皮肤红肿的,可外涂黄芩油膏等减缓刺激;皮肤水疱、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并涂擦红霉素软膏、万花油等;皮肤过敏者,可外涂抗过敏药膏,严重者可口服抗过敏药物。贴敷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贴敷前应向患儿家长说明穴位贴敷的有关知识,做好患儿及家长的思想工作。
2.贴敷药膏,应将其固定牢稳,贴敷期间避免患儿剧烈运动,防止移位或脱落。
3.贴敷后如有皮肤瘙痒、灼热感等情况,可减少贴敷时间,不可抓挠。
4.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5.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上一篇:寒青退热汤治疗小儿发热 下一篇:夏季宝宝常见疾患护理妙招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送给屠呦呦的新年“礼物”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属各院加强挂号管理
- 广安门医院建院60周年学术总结会召开
- 中医药法草案征求意见已超3万条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