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用灸疗身壮疾病少
中医学里有许多延年益寿的养生保健措施,灸法就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正如《扁鹊心书》说:“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益可得百年寿。”
我国灸法的起源,可上溯至远古人类知道用火的时候。“灸”字早在《说文》一书中解释作“灼”,意思是用火灼体,借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剌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透热、扩热、传热、温补以防治疾病之目的。
灸法所用原料很多,但以艾叶为主。艾叶芳香,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正如《名医别录》说:“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景岳全书·本草正》指出:“艾叶,能温通十二经……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因此灸法治疗范围广泛,尤其对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更为适宜。
施灸健身疗疾
灸法的治疗作用,可归纳为以下6大方面:
温通经络,行气活血 灸法其性温热,能起到温通活血作用。临床上可治经脉气血阻滞不通、四肢活动障碍、关节疼痛以及中风偏瘫等。
回阳复脉,温中散寒 灸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肾俞等穴,对脾虚泄泻、消化不良、脘腹胀痛,以及命火不足、肾阳虚冷所致的阳痿、遗精、带症、夜尿频数等,均有良效。
调和营卫,升阳益气 温灸肺俞、大椎、足三里等穴,临床上可治卫阳不固、腠理疏松,经常用于伤风感冒或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特别是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在夏秋之交灸肺俞、足三里2~3个疗程(10天为1疗程),可增强体质、密固肌表,预防感冒、哮喘等效果尤佳。灸百会、中脘、足三里等,对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脱肛等,有升阳益气之功。
培补元阳,预防疾病 秋冬季节常灸气海、关元、命门、中脘、足三里等穴,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有预防疾病之作用。临床证实,灸足三里、气海等穴,有降低血液凝聚、激发经气运行、疏通经络之作用,可预防脑血栓形成;隔姜灸足三里和悬钟穴有降压作用,如患高血压的中老年人,突感手指、足趾有麻木感,速灸以上两穴,能预防中风的发生;隔姜灸神阙穴(肚脐)15~20天,可使脾胃增运、六腑通畅,周身之气得以畅行,从而达到益寿保健之目的。又据报道,用艾灸足三里等穴,可治放疗后白细胞减少。灸后白细胞会迅速上升,使患者改善虚弱症状,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达到扶补正气之目的。
补脾祛湿,疗痹止痛 灸法有温经气、散寒邪、除湿气、止疼痛的作用。对凡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的痹证,以及年高体弱、气血虚亏、寒湿凝重的腰痛和脘腹疼痛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灸法,性温热,能散寒凝,如痈疽未熟者可使之消散,己熟者令其速溃。对年高体弱、气血不足而久不收口者,可使之收口生肌。灸法还有使白细胞升高、吞噬能力增强以及炎症渗出减少的作用。
总之,灸法既可补阳又可调阴,有畅通经络、温散寒湿等作用。特别对中老年人正气不足、免疫功能低下者,有温补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很多老年人应用了保健灸法后感到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减少了疾病的发生,收到了祛病延年的功效。据临床报道,现代已将灸法广泛用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ED(勃起功能障碍)、阳虚便秘、痛经、盆腔炎、面瘫、颈椎病、偏头痛、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中风(主要是对缺血性中风)等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数十种常见疾病的治疗。
方法因人而异
施灸时,要将艾叶炮制成艾绒,根据需要做成艾条(或到医药公司购买现成艾条)、艾炷(圆锥形)等使用。
一、艾炷灸:又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灼成脓,愈后留瘢痕者称瘢痕灸。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病,而一般虚寒性疾病均采用无瘢痕灸。
2.间接灸是将艾炷下面放上生姜、大蒜等药物,使其发挥协同作用。其中隔姜灸主要适用于胃寒呕吐、内寒腹痛、虚寒泄泻、风寒湿痹,并可预防脑血栓和中风等;隔蒜灸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治疗吐泻并作、中风脱症等虚寒性疾病。另外常用的还有隔附子饼灸,多用于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二、艾条灸对一般应施用灸法的疾病均可采用。
避免不良反应
1.施灸时,要注意安全,防止艾绒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
2.凡实证、热证和阴虚阳旺、阴虚发热之人一般不用灸法。正如《伤寒论》中指出:“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说明灸法用之不当也可产生不良后果。
3.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瘢痕灸法。
4.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施灸后,若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若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水泡较大,可用消毒后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然后再涂以紫药水,并以纱布包敷,预防感染即可。若出现感染,应及时找医生处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2月23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2月23日快讯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2月23日快讯
- 乙型脑炎方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