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保健 --> 心理保健 --> 震区心理援助手册之成人篇

震区心理援助手册之成人篇

灾难性事件的幸存者,身体很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些甚至会导致终身残疾。特别是度过了充斥着幸免于难的乐观主义的“蜜月期”,人们将会更多得看到生活中实际的困难,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生活比其他健全的幸存者将面临更多的挑战,甚至由于残疾自己的后半生的生活轨迹将会完全转变。
[FS:CONTENT_START]

1、受灾者落下终身残疾,产生轻生的想法,该如何处理?

灾难性事件的幸存者,身体很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些甚至会导致终身残疾。特别是度过了充斥着幸免于难的乐观主义的“蜜月期”,人们将会更多得看到生活中实际的困难,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生活比其他健全的幸存者将面临更多的挑战,甚至由于残疾自己的后半生的生活轨迹将会完全转变。这个时候很容易产生强烈的不稳定情绪,甚至有“还不如当时死了算了”“留下自己废人一个,同样没法活”的轻生的想法。

这些由于灾难致残的幸存者,除了承担失去家园的物质损失,失去亲人朋友的精神打击,比其他幸存者体会到更多的苦难。他们的无助感、不安全感更强,会表现出更多的自卑感和过于敏感。对这些幸存者,我们要付出更多的援助和关注:

*陪伴与倾听仍然是最好的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面对所有的困难,而是可以得到很多的来自于家人和朋友的关爱。

*鼓励他们诉说自己内心的感受,自己的担忧、恐慌。避免说“别想了”“你别难过”等阻止他正面自己感受状态宣泄自己的情绪的话语。也尽量避免“你一定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过去的”等空洞无物的话。

*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暴怒情绪和暴力行为,根据情况选择是否给与一定的私人空间。

*多与他谈论灾难中好的事情,比如家人团聚,治疗效果较好,恢复较快等等,用现实中收到的帮助帮助其建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带他多与同样受伤致残但是坚强生活的人交流沟通,共同的经历会有比较共性的体验。

*帮助他树立新的生活的希望,建立新的期待。

*帮助他看到自己仍然可以独自完成的工作,鼓励他发掘没有发现的特长。

2、老年人在地震之后会有哪些特殊的心理反应?该如何帮助他们?

老年人灾难后反应的不尽相同。在一些灾难中,他们表现得并不比年轻人脆弱。而另外一些时候则表现得更容易受到伤害。尽管先前的调查研究有些矛盾,但是老年人从灾难中恢复的时候更容易产生不利的情绪反应。他们可能独自生活,缺少帮助和其他资源。老年人沮丧和其他类型的悲伤情绪很容易被忽略,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可能呈现的症状类型与年轻人不是完全相同。举例来讲,方向知觉的丧失、记忆遗忘和注意力难集中都可能是老年人情绪低落的一种表现。老年人也同样更容易被牺牲,当家庭和社区面临较大的压力时候,老年人的特定需求往往不会被优先考虑。有些老年人在灾难中失去了全部的生活,包括他们的孩子,家园等等,但是他们已经垂暮,已经没有足够长的时间来复原心情。这些老年人或许更类似于身体残疾的人们。

对于灾后老年人情绪低落,并且容易波动的特征,可以利用以下几个手段对他们进行帮助:

*帮助老人协调多方可以利用的资源,在灾难过后,亲友的陪伴能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温暖,让老人感觉到老有所养,以减轻他对未来生活压力的担忧。对于那些因为灾难失去亲人的老年人来说,政府与相关机构应该给他们提供相应的物质生活保障,以增进其安全感。

*丰富生活内容,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克服不良情绪,有意识地充实生活内容,并结识一些老年和中青年朋友,生活在群体的友爱之中;心理学家认为老人们“足不出户,闭门思变”是造成情绪波动的主要因素,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组织老人们参加群体活动。*笑一笑,十年少。笑具有三种基本作用:获得快乐、克服焦虑和加强群体关系。可以让让老年人定时看一本幽默小说、连环漫画,或看一出喜剧电影。

*鼓励老有所为,坚持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既可以延缓大脑的衰老,又可延缓机体的衰退,同时还可以增加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减少负面情绪的滋生。

3、女性有哪些特殊的需要,如何帮助灾区的女性?

灾后女性的需求与灾难发生前女性在社会上[FS:PAGE]的角色、经历和身份地位有关。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有相同的需求。不同种族、年龄、社会阶层、婚姻状况、个性特征和过往的受伤情况都会影响他们的需求。年龄较大或者伤残的女性可能还承受着额外的负担。同时,这次的灾难受害者中,很多女性都来自相对贫困的地区,她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识字或者不会说普通话。在灾难预防、示警和应对等社会团体中,女性成员的数量往往较少。因此,在应对灾难的时候,做出许多决策的时候,她们的需求可能不会被重视、充分评估或者响应。考虑到女性的特殊情况,应该从更加现实的角度给予女性以帮助。

*协助不识字的女性处理灾后的一些具体事务,如填写表格,申领救济金等;*来自农村地区的女性,由于不会说普通话、性格内捻等原因,一般不会主动的表达自己的需要与感受,这时候就需要心理工作者主动的与他们接触,分享她们内心的感受与体验;*女性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和互助网络,不论对于的女性个体还是整个的灾难应急反应,都可以成为一种力量的来源。那些在家工作的家庭妇女可能相对得较为孤立。因此,在有必要的时候,应该协助女性加入到这些互助组织网络中;*鼓励女性开发自己内部的力量,与男性一起加入到灾后的重建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女性自身的成长,也有利于其所在的家庭的复原。

4、残疾人在地震之后会有哪些特殊需求?如何对他们进行帮助?

患有身体残疾、精神疾病或者智力迟钝的人会表现出非常明显不同的需求,这三类人群在灾难发生时会存在非常高的风险。因为这些人群平时所接受的正常的看护或者辅助,还有他们自己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机能状态都会被灾难所打断。例如,药物的供给、设备的援助比如轮椅、熟悉的照顾者和有效的治疗程序都会变得很难获得。这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增加焦虑和应激。而应激,接着又可能恶化之前的精神疾病。可能还会需要特定的住所或者饮食。

那些罹患精神疾病或者发育智力延后的人可能只有较少或者基本没有适应性的高级智能,也基本上不会自我求救。而且相对于大家正在遭受的这种剧烈的很难适应得灾难来说,残疾人所承受的那些痛苦似乎不再那么值得一提。他们的残疾可能成为他们应对灾难时的障碍。伤残人士特别容易被忽视、孤立,更容易成为受害者。由于缺乏足够的健康看护,他们在灾难后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和发生传染性疾病(比如在避难场所)。基于残疾人的特殊性,应该从机构、家庭与心理帮助者几个层面给予残疾人更多的理解与关爱。

(1)作为政府或援助机构来说,应考虑到残疾人的现实需要,给予残疾人更多的关心与支持;(2)正视残疾人的孤独感。不要孤立残疾人,在灾后,其家人应该给予残疾人很多陪伴,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将有助于残疾人的心理康复;(3)很多残疾人由于存在躯体的疾患,感觉自己成了别人的累赘,因此存在一种普遍的自卑感。灾难过后,家人与心理援助者尤其要开发残疾人的内部力量,应该鼓励其从事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废人,这样能够大大地增强其自我价值感。

5、我的朋友失去了亲人,却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我该如何帮助他?

灾难过后,人们开始由极端的惊慌、恐惧,逐渐过渡到恢复期,在恢复期,人们的心理变化发展,一般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纳”。失去亲人却不愿接受这一事实,否认这一事实,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保护机制。

*不能接受这一事实,可能表现在不能直面灾难,不相信灾难已经发生,不相信顷刻间家园已经化为废墟,亲人已经离去。典型的表现就是不愿意离开灾难现场,不能和遇难的家人做分别。

*不能接受这一事实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愤怒。面临灾难,尤其是自然灾害,人们的愤怒情绪很容易被[FS:PAGE]触动。因为身心经历巨大创伤的时候,我们的焦虑和能量无处释放,而愤怒是最直接、最简单的自我防御情绪。所以,这个时期很多人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愤怒情绪,来代替内心的痛苦和难以表达的创伤。

在这个时候一方面我们要理解他们无法接受“瞬间破灭”的正常心理反应,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参与到告别仪式中来,和家园告别,和亲人告别,在内心有一个明确的“结束仪式”,以便顺利渡过否认阶段。

当他们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包容他们正常的情绪发泄,比如痛哭、怨天尤人、摔东西等等,只要不会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伤害,可以适当的去发泄内心的愤怒,而且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无法发泄愤怒情绪的人,我们还要引导他们以适当的方式把内心的愤怒和压抑发泄出来。不要试图用批评或责骂来帮助他们坚强,使他了解伤痛的抚平是需要时间、鼓励和关心的。

6、有的人失去了亲人也不感到悲伤。为什么?

遇到重大灾难性事件时,当应激刺激过于强烈,难以承受的时候,会产生创伤后应激反应。在这种反应的急性期会出现分离反应,主要表现为麻木、脱离、或没有情感反应的主观感觉,对周围的感觉和觉察能力有所减低,出现发呆、迷茫等表现,甚至亲人亡故也不感到悲伤。甚至会出现方位感丧失,性格变化,不能回忆灾难发生时的重要方面等等。

这种失去了亲人也不感到悲伤的情绪,其实是一种回避反应,表现为不能直面灾难,是对现实的一种否定,表示拒绝接受这一事实。需要强调的是,以上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情感的淡漠麻木,没有正常的情绪反应,这些都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大部分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渐渐减弱,一般在一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像哀伤、思念这样的情绪可能会持续得更久,伴随我们几个月甚至几年,但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多影响。我们要学会带着我们的哀伤继续生活。

7、幸存者的亲友下落不明,该如何稳定他们的情绪?

灾难发生,自己死里逃生却发现亲友下落不明,所有这些都会造成恐慌,担心,焦虑等等情绪状态。这个时候,幸存者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使其独自去面对灾后所有的冲击,这种孤独感、无助感、被抛弃感会加重这种应激反应,如果幸存者本身受伤情况可能更复杂。一方面急切得希望得到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