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养生食谱
立春是春天的开始,自此万物开始有了生机。立春时节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是由寒向暖过渡的时候。所以,春季气候变化较剧烈,温差幅度很大。由于从冬人春,人的抗病能力和气候适应能力较弱,流行性传染病又较多,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感染,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和少年儿童。因此,除了日常注意防范外,更应该从饮食上进行调理,多摄人适合此季节食用的食物,以饮食助养生。这个时节养生的饮食方案如下。
枸杞粥
制作原料:枸杞子30克,粳米100克。
制作方法:先将粳米熬成粥,起锅前将洗净的枸杞子放入锅内,再煮几分钟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肝肾不足的腰膝酸软、阳痿、早泄、遗精、目视物昏花、头晕、阴血不足者。
禁忌:枸杞粥质润,脾虚泄泻者忌用。
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经。《本草纲目》说其“滋肾,润肺,明目”。主要成分有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z、维生素c、甜菜碱、玉米黍黄素以及微量钙、磷、铁等。枸杞子为平补之品,既补阳,又滋阴,能益肾养精。平肝明目,凡肝肾不足之人,常食效果好。
葛根粥
制作原料:葛根15—30克,粳米100~200克。
制作方法:将葛根洗净去皮,切成块状,与粳米同煮成粥。
适宜人群: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及随之出现的头痛、发热、无汗、项强等.还适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及胃热引起之口渴、消者。
禁忌:表虚多汗者忌用,斑疹已透出者不宜用。
葛根为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葛的根,其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神农本草经》说其“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阳气,解诸毒”。《名医别录》说其“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其主要成分含有葛根素、葛根素木糖甙、大豆黄酮及淀粉等。葛根单味药制成中成药“葛根片”对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突发性耳聋有一定效果。葛根生用能解肌退热、透疹,又可生津、清胃热,煨用可升阳止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素中含有的黄酮成分可增加脑血管、冠状血管的血流量,并且对肠管有解痉作用。
牛奶粳米粥
制作原料:新鲜牛奶200毫升,粳米100克。
制作方法:先将粳米煮成粥,起锅前将牛奶倒入,再煮开1-2分钟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体质虚弱、气血虚损、病后赢弱及呃逆、口干、大便干者。
禁忌:有些人消化道内缺乏消化酶,食牛奶后易腹胀、腹泻,故此类人忌食之。
《寿亲养老新书》提到“牛奶最宜老人,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令人身体健康、皮肤润泽、面目光悦、志不衰”。本品无病也可常食,为老幼皆宜的滋补佳品。中老年人常食可健康长寿,儿童常食可强健体格、增加智力、促进生长。牛奶为完全蛋白质食品,也是一种全价营养食品,富含八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中所含赖氨酸为少儿生长发育必需的物质。而其胆固醇含量比肉、蛋类都低,每百克牛奶仅含13毫克。
泥鳅炖豆腐
制作原料:泥鳅500克,豆腐250克,盐、姜、蒜、黄酒、味精等调味品适量。
制作方法:将泥鳅剖洗干净,入锅内加水、姜等煮,同时置另一锅,倒入少许食油,待油烧热后,放入切碎的蒜末,炒出蒜香味后,放入切成小块的豆腐,稍煎一下,即放入泥鳅汤内,改用文火炖一小时,至泥鳅烂熟,最后调入少量淀粉,再煮开,加入味精、葱等调味品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胃气虚之纳呆、神疲乏力,湿热所致之湿热黄疸、小便
不利者,及产后阴亏少乳者,还可解酒毒和硫磺毒。
泥鳅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可暖中焦。《本草纲目》说其“暖中益气”;人肾经可补益肾气、利小便;另外,泥鳅还可解酒。 《本草纲目》说其“醒酒,解酒毒”。其成分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糖类、钙、磷、铁、尼克酸、灰分等。豆腐为良好的清润益气之品,其味甘,性凉,归脾、胃经。豆腐可清热解毒,可解酒毒,还可解硫磺毒。豆腐还有滋阴润燥、益气和胃的功效,还可养血增乳,故适用于妇女产后乳汁少的补养和滋润。泥鳅炖豆腐取二者清热利湿、补中益气、解毒之效,是营养价值很高的炖品。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2月23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2月23日快讯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2月23日快讯
- 乙型脑炎方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