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弹之父”于敏的养生小故事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由于为我国首枚氢弹的成功研制和核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因此被誉为“氢弹之父”,由他领衔创立的“于敏构型”,至今仍是世界上保密程度最高的机密之一。2019年1月16日,93岁的于敏,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回顾于老一生,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位大科学家,在日常生活和养生健体方面,也不乏很多值得一提的小故事。
隐姓埋名铸淡泊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正式加入核武器研制以来,此后近三十年间,于敏的名字和他所从事的工作,一直都被列为最高国家机密,绝无人知。直到1988年解禁,尤其是1999年,余敏代表23位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在人民大会堂发言,以及2010年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之后,这位神秘人物的面纱,才得以层层揭开,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熟知。在长达数十载隐姓埋名的日子里,余敏不仅形成了潜心科研、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而且更铸就了甘于淡泊,不计名利的人格品质。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余敏之所以能在知足常乐、胸怀坦荡的同时,健康长寿、安度晚年,与当年特殊的经历密不可分。
三遇死神怀感恩
研制氢弹的几年间,正值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阶段。由于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加之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又非常之大。导致在此期间,于敏曾三次遭遇死神。1969年,在首次大型空爆热试验现场,心力交瘁、极度虚弱的于敏,几度面临休克,多亏同事悉心照顾,才挺了过去;1971年一天深夜,于敏突觉身体不适,不及妻子扶起,就晕了过去。后经及时抢救,才得以脱离危险。1973年,在从西北试验基地返回北京的列车上,于敏突发便血,回去后立即送往医院急诊治疗。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让于敏深感命运的垂青与照顾,更加常怀感恩珍爱生命、善待自己不负光阴,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呢。
幽默诙谐好心性
六七十年代,无论国际形势还是国内气氛,都很不容乐观。可就算在这种情况下,于敏依然能够置身物外,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在和同事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时,甚至也不失风趣和幽默。一次,当发现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现象,为攻克氢弹原理实现重大突破之后。兴奋不已的于敏,立刻给邓稼先打电话汇报。可从头到尾,却没有一个字提及专业数语:“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幽默诙谐的对话,不仅实现了保密,也彰显了他们乐观向上,健康积极的良好心态和以苦为乐、质朴单纯的开朗性格。
生活多彩有规律
告别工作岗位,进入退休养老状态的于敏,在身体保养方面也有自己的主张和做法。尤其是在生活习惯方面,不但很有规律,而且丰富多彩。每天,早晨起床,洗漱完毕后,他都要坚持打几套太极拳,做几节健身操。尽管在动作上不甚规范,但如他自己所说,他做这些,都是顺手而来,随意而成的野路子,只想借此达到锻炼筋骨的目的而已。活动完了,就开始吃早餐。然后,再翻阅当天的报纸,收看当天的新闻。接下来,又打开电脑,上网随意点击浏览各种评论和消息。如此,一上午时间便很容易就被打发掉了。午饭后先是休息一会儿,从下午开始,一直到晚上睡觉,大多时间都在阅读专业书籍和历史著作中度过。
读书听戏怡情志
作为功勋卓著的科学家,除了“氢弹之父”外,于敏还有一个称呼——“土专家一号”。因为在同时代众多参与氢弹研制的科学家当中,唯独于敏一人未曾出国留学过。无独有偶,从小学习物理专业的于敏,偏偏又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喜好有加。长期受其熏陶,既奠定了于敏强烈坚定的爱国思想,也让他逐步形成了坦荡从容、报效国家的生活情趣和人生志向。在同事和家人眼中,余敏爱读书是出了名的。退休之后,有了空闲的他,更是每天抽出大量的时间用于读书。另外,他还有欣赏京剧的嗜好,并说自己一生最爱看“三国”和 “红楼”。 不能不说,正是上述的兴趣爱好,才有力促进于敏晚年的健康长寿。
吟诗诵词保睡眠
良好的睡眠质量和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不仅仅只体现在缓解疲劳、恢复元气之上。更能平衡内分泌,促进血液循环,有效保障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行。可是早年由于学习紧张、工作繁忙,于敏多年来,养成了每天只睡6个小时左右的习惯,若遇非常时期,甚至还要缩减。为了有效提高自己这仅有而宝贵的6小时睡眠质量,余敏总结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每当上床头靠枕头之时,就立刻闭目凝神,开始默默吟诵自己喜欢的诗词。这样,背着背着,不知不觉也就睡着了,而且非常踏实,一直睡到天亮,甚至连梦都很少做。据余敏自己介绍,这一方法,他至少用了30多年,效果真非常不错。
本页关键字:氢弹之父 于敏 养生小故事 两弹一星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国医大师邓铁涛“四养”长寿秘笈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