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长寿经验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又是儒家的代表,人们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据说孟子活了84岁,这在当时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算得上是高寿之人。他为什么会如此长寿呢?用现代观点分析,我们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
积善成德
孟子是山东邹县人,名轲,幼年时代受到母亲的精心抚养与教育。孟母对孟子的成长要求十分严格,她认为居住环境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当孟母发现居住的人为环境风气不利于孟子的成长时,曾经迁居三次,使孟子有了良好的居住与学习环境。孟母还严格要求孟子勤奋学习,努力上进,她将正织的布割断说:“你求学半途而废,就像割断的布—样,永远不会成功。”孟子发愤读书,终于成才。
孟子在适宜的环境里生活,也养成了他平时爱做好事、积善成德的品行。孟子提倡保养良心,减少私欲;正人先正己,要与人为善;交品德端正之友;为人要安常守分,不忧穷困;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谨言善行,要与民同乐,与人共享;提倡仁、义、礼、智、信,即要有恻隐之心(仁),正直之心(义),恭敬之心(礼),是非之心(智),谦诚之心(信)。他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身体也必多有助益。这就是古人说的“仁者寿”、“智者寿”的道理。一个人要排除各种妄念,平时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医学家孙思邈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汉代学者董仲舒认为,“仁者所以多寿,外无贪而内心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仁者长寿在于善修身养性。孟子常怀慈善之心,积善成德,这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
四处游说
孟子生活的时代经常发生战争,孟子目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便到齐、楚、燕、宋、鲁等国进行游说,宣传他的“仁义”主张。由于孟子有才学,又善于言辞辩论,各国君王都喜欢听他发表政治见解,大都热情接见,受到敬重。孟子在长期外出的过程中,锻炼了体力和意志,为他的健康长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任何形式的运动都可能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人的筋骨需要活动舒展,人的气血需要运行通畅,这是“体欲常劳”的主旨。人的肢体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五脏,通百脉,长养肌肉,强筋壮骨。孟子周游列国,从养生角度来讲,确实有健身之举。
勤于用脑
孟子到了70岁以后,不再外出游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与著述。他由于著述,勤于用脑,使之“思则必有所存,神有所归”。按现代保健学的说法,人的大脑收到信息刺激越多,脑细胞就越发达,其老化的进程也就越慢,所谓“思可延年”。《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平生的思想学说,思想丰富,言辞犀利,善于比喻,富于文采。其中很多段句,人们当作名句、警句,至今仍在运用着。诸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当然,用脑也不能过度,古人所谓节思之说便是。孟子之所以长寿也说明他用脑也有节制,因此才得以长寿。
生活简朴
孟子的日常生活很简朴,特别是在游说各国时,旅途劳碌,常不得温饱。他从不择食,什么都吃,粗饭菜汤从不挑剔,吃饱肚就知足了。他对生活不奢求,随遇而安,简朴的生活习惯成了他长寿的又一个基本要素。
总之,孟子虽然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战国时期,但他母亲为他选择了适于他健康成长的环境。当他学有所成之后,又注意自身修养,勤于动脑,乐于动身,顺应自然规律,终于使他成为一位品德高尚、博学多才的长寿圣人。他的长寿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送给屠呦呦的新年“礼物”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属各院加强挂号管理
- 广安门医院建院60周年学术总结会召开
- 中医药法草案征求意见已超3万条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