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病的西医治疗
(一)物理治疗
应用冷热交替水疗、光疗、直流电疗及按摩疗法,可影响神经系统及血液循环以达治疗目的。
(二)药物治疗
1.血管痉挛期治疗
(1)扩血管药物:
①盐酸妥拉唑啉(盐酸妥拉苏林):为a受体阻断药,能使周围血管舒张,主要通过松弛血管平滑肌及阻断交感神经和a受体以缓解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缩血管作用来达到扩血管作用。每次25~50mg口服,每日3次,局部如有疼痛或溃疡形成的患者,用量可增加到每次lOOmg,每日3次;也可25~100mg肌注,每日1次。副反应有潮红、寒冷感、心动过速、恶心、上腹部疼痛、直立性低血压等,对于胃溃疡及冠状动脉病患者应忌用。
②酚苄明:a一受体阻断药,作用与酚妥拉明类似,可口服,每次10~20mg,每日3次。肾、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及脑血管病者慎用。
③双氯麦角碱(氢化麦角碱):是a受体阻断药,能扩张周围血管,松弛毛细血管前小动脉而对阻力血管影响较小。每次0.5mg,舌下含化,每日3~4次;或0.3~0.6mg,肌内注射,每日1次;或O.6~0.9mg静滴。其严重副作用为直立性低血压,注射后应卧床2小时以上,禁用于低血压、严重的动脉硬化、心脏器质性损害、肾功能障碍患者及老人。
④烟酸:有较强的周围血管扩张作用,口服后数分钟即见效,可维持数分钟至1小时,每次100~200mg口服,每日3次;肌注或静脉注射,每次10~50mg,每日1~3次。开始服用时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溃疡病者禁用。
⑤罂粟碱:通过松弛血管平滑肌,使外周血管扩张,每次30~60mg口服,每日3次;或60~90mg加入6%羟乙基淀粉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⑥钙离子拮抗剂:通过抑制血管的兴奋和收缩耦联,使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同时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选用药物有:维拉帕米;每次40~90mg口服,每日4次,连用2周后,有人发现该药有效,但在发作次数、发作严重程度、自觉疗效评价及暴露在寒冷中时指端收缩压方面,与安慰剂无明显差异;地尔硫革每次60mg,口服,每日3次,连用2周,在改善功能障碍及减少发作频率方面均有效;硝苯地平每次20mg,口服,每日3次,可使指端血管痉挛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⑦前列腺素E1: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既扩张动脉血管,又扩张静脉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增大血流量,改善末梢血液循环,还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以100~200μg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内,静脉滴注3~4小时,每日1次,15天为一疗程。
(2)利血平:一方面使交感神经末梢囊泡内的神经递质即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另一方面阻止它再摄人囊泡,使囊泡内的神经递质逐渐减少或耗竭,则交感神经冲动的传导受阻,从而扩张血管。每次0.25mg口服,每日3次。对于痉挛明显或踝部水肿者,可应用甲基多巴,从小剂量开始,成人0.25g,每日2~3次,最高剂量不超过每日2g,分4次口服。
(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使基础代谢率增高,通过体温调节反射使皮肤血管扩张。每次25mg,每日3次,口服。
(4)镇静剂:主要为巴比妥类镇静药,能减轻动脉痉挛,起辅助治疗作用。
2.充血期治疗此期主要以调整自主神经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族药物、谷维素、小剂量甲状腺素等。
3.严重坏疽继发感染的治疗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应配合抗生素治疗,局部可用3%硼酸溶液浸泡,每日3~4次。
(三)静脉阻滞法
利用静脉阻滞麻醉原理,起到药物性局部交感神经切除术作用。将压脉带放置于肘关节上方,穿刺远端静脉后,向压脉带内充气使压力达33.25kPa,然后将0.5mg利血平溶于50ml生理盐水内缓慢静脉注射,20分钟后放松压脉带
本页关键字:雷诺病 雷诺病的西医治疗 免费索取雷诺病治疗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23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23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23日快讯
- 增强四个意识 筑牢拒腐防变底线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