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耳廓及扎耳针治病
耳廓是由弹力纤维软骨和韧带所构成,外表遮着皮肤,形态凹凸不平,凹面向前,凸面向后,左右对称。耳廓的深凹部称耳甲,通向外耳道。耳廓的外围卷曲向内者称耳轮。耳轮向下卷益渐渐消失称耳尾轮。再下接于柔软的充满脂肪组织的无软骨的皮坠称耳垂。沿着耳轮向上,卷曲进入耳甲者称耳轮脚。耳轮脚将耳甲分隔成上下两部分,上部称耳甲艇,下部称耳甲腔。
耳轮的前面呈弓形突起的称对耳转。对耳轮上方分又称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两脚之间的凹面称三角窝,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则称舟状窝或称耳舟。耳甲腔前面,即与外耳道开口处前面的瓣状突起称耳屏。与耳屏相对,即耳垂上方的游离突起称对耳屏。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切迹称耳屏闻切迹。耳屏上方的切迹称屏上切迹或耳前切迹,对耳屏上的切迹称屏轮切迹。
穴位在耳艳上的分布,总的来讲,相当于一个倒立的胎儿图形。耳舟相当子上肢,对耳轮上脚相当于下肢}对耳轮相当于躯干,对耳屏、耳垂相当于头面部,耳甲艇相当腹腔,耳甲腔相当胸腔,耳轮脚相当横膈,对耳屏和耳屏边缘相当内分泌腺等。耳穴排列的规律,大致是躯体内位置较低的器官多相应于高的部位,位置较高的器官多相应于低的部位,即与身体的实际位置相颠倒。
至于扎耳针能否治病,古医籍很早就有所论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丽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十二经脉的分布,足太阳的分支到耳上角,足阳明上耳前;足少阳下耳后,分支入耳中,出耳前;手太阳入耳中,手阳明的别络入耳中,手少阳联于耳后,出耳上角,分支入耳中。手、足三阳经都联系于耳,明经则通过其它的别支(经别)合于阳经而和耳部相通,如手厥阴的别支出耳后,合于手少阳等,在经络系统中,还有很多纵横而细小的络脉,它起着很重要的联络作用,如《素问·缪刺论》记载,手足少阴、太崩,足阳明五络皆会于耳中。通过经络的联系,内部病痛可以反应于外耳,在其反应的部位加以针刺,则能治疗内部的病痛,这就是扎耳针治疗疾病的道理。
本页关键字:看耳廓及扎耳针治病 扎耳针 耳廓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无 下一篇:皮肤针使用及适用疾病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