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药知识问答 --> 温病知识问答 --> 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的区别及伏邪温病不同的观点?

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的区别及伏邪温病不同的观点?

所谓新感温病,是感受温热病邪后随即发病的温病,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冬温和温毒等。伏邪温病是感受外邪后,不立即发病,邪气伏藏于机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如春温、伏暑等疾病就属此类。

所谓新感温病,是感受温热病邪后随即发病的温病,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冬温和温毒等。伏邪温病是感受外邪后,不立即发病,邪气伏藏于机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如春温、伏暑等疾病就属此类。

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感而即发,后者是逾时而发。从疾病初期的临床症状来看,新感温病表现为发热恶寒,口溺或不渴,无汗或少汗,舌边尖红或舌红,舌苔薄白,脉浮数等一系列温邪在表的证候。伏邪温瘸表现为脉细数,或脉沉数而躁,舌苔厚腻,或舌赤无苔,小便赤,口渴等一系列里热伤明的证供。从病变部位和病情来看,新感温病的病变部位浅而在表,病情较轻。伏邪温病病变部位深而在里,病情较重。从病理机制来看,新感温病是温热病邪使入之后由袁入里,由卫分遂渐传人气分、营分和血分。伏邪温病恰与新感温病相反是从里出表,由血分、营分转出气分、卫分,因为外邪侵入后郁伏于里,到了春天温暖季节,邪气随阳气的舒发而外发,或兼感时令之邪,郁伏于里的邪热为新感触动,乘机外发。从治疗法则来看,新感温病治宜轻清宣透,常用银翘散、桑菊饮等方药。伏邪温病治应直清里热,常用黄芩汤等方药。从病程来看,新感温病病程较短,治疗得当,邪不内传,疾病迅速痊愈。伏邪温病病程较长,伏邪必须全部透尽,不透尽则疾病不愈。

关于伏邪温病的邪仗部位问题,历代医家争论很多,大致有以下五种不周的意见:

1、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天温暖季节发为温病;2、寒毒藏于肌肉和骨骼中问;3、邗伏少阴,是从“冬不娥精,春必病温”理论拄演出来的,认为冬时寒邪伏予少明部位,待到春天温瑗季节帑气内动,伏邪便化热外发;4、邪愤募原,邪气盘踞,内外隔绝,丧气不能通于里,里气又不能达予外;5、邪伏募原与步雕,主要依据伏气温病发出的不同临床表现来判断邪伏部位。伏温内发,新寒外束,有实有虚,实邪多发于少阳募原,虚邪多发于少胡札分阴分。邪伏募原者,湿热内蕴,初起表现为发热恶寒如疟疾,口渴,小便赤,舌红,舌苔厚腻,脉弦数,性质属实。邪伏少阴者,里热阴伤,初起表现为口渴小便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性质属虚。对以上五种说法,一般认为第五种观点比较全面,符含怖眯实际。不仅把古代医家有关伏邪温病的理论融会贯通,还列举了伏郛温病的虚实类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依据。其实邪伏部位的唯一依据,在于临床表现和证候虚宴,也就是伏邪温病的表现属温热内蕴的则为实证,其邪伏部位在募原,伏邪温病的表现属部热阴伤的则为虚证,其邪伏部位为步朗。

本页关键字: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区别  伏邪温病不同观点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为什么说温病是多种外感急性热性病的总称?        下一篇:血分证的形成和具有特点

>> 返回温病知识问答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