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的特色疗法
五轮综合特色疗法理论的依据
五轮综合特色疗法理论的依据
五轮综合疗法系列方剂,运用祖国医学眼与脏腑的具体关系“五轮学说”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辩证”理论对眼病进行辩证论治。
※五轮辩证
中医眼科的历史也是非常古老的,早在殷墟甲骨文当中,就有“疾目”的记载,而在《神农本草经》当中,则也记载了目翳、青盲、眼赤白膜等一些眼科病症,书中涉及眼科用药也多达70余种。在隋唐时期中医眼科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夜盲症与白内障都有了很准确的记述,且薰洗、滴眼、钩割等多种外治法与外科手术都有运用,在《外台秘要》中则有对“金针拨障术”治疗白内障的最早记载。并有了《龙树眼论》等眼科专著。
洗眼杯(晋代,常5.5cm,宽4cm,高3cm。被口上沿弧形,恰与人眼眶吻合,用于治疗眼疾。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宋代,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被分为九科,其中眼科也单独成科,进步非常突出,其中五轮学说的形成是其最主要的成就。
五轮学说最早源于《内经》对眼与脏腑关系的论述,《灵枢·大惑论》曰:“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医家据此发展为五轮学说,以眼部不同部位的形色变化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眼部与脏腑相关部位是:目内眦与外眦的血络属心,称“血轮”;黑睛属肝,称风轮;白睛属肺,称气轮;瞳仁属肾,称水轮;上下眼睑属脾,称肉轮。
眼部五轮图
此说在宋代多种医学著作中多有发挥。如《太平圣惠方·眼论》记载:“肝脏病者,应于风轮,……心脏病者,应于血(轮),脾脏病者,应于气轮,……肺脏病者,应于气轮,……肾脏病者,应于水轮”,对于五轮的名称,五轮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各轮的主要症状等均有一定的论述。但是此时五轮在眼中分部仅瞳神属水与白睛属气较为明确,其余各轮均有缺失。而据考成书于北宋的《秘传眼科龙木论·龙木总论》当中也有关于五轮的记载,但“黑睛属肾”与“肝应风轮在内无形”的说法,又与后世相左,说明至此时五轮的眼部分属尚未完全定型。直至南宋末年,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始将五轮的眼部分属明确为:“眼属五脏,首尾赤皆属心,满眼白睛属肺,其上下肉胞属脾,两中间黑瞳一点如漆者,肾实主之”。此说得到后世眼科医家的认同,将五轮学说的主要内容基本固定下来。
一、肉轮:即上下眼睑、属脾。因脾主肌肉,故称眼睑为肉轮。
(一)正常现象:脾胃消化吸收与运化的功能正常则眼睑色黄丰润而有光泽。
(二)病理现象:
1.眼睑下垂、眼睫无力。多中气不足。
2.目乏,多脾虚夹风。
3.眼睑非炎性浮肿,多脾虚夹湿。
4.眼睑红肿硬,多脾胃积热。
5.眼睑湿烂、痒痛,多脾有风湿热。
6.睑结膜乳头、滤泡增生,多脾胃湿热有瘀。
7.睑结膜颜色变淡,多脾虚血少。
二、血轮:即内眦,属心。因心主血,故称血轮。
(一)正常现象:血脉流畅则内眦部血管红活而有光彩。
(二)病理现象:
1.内眦部充血、刺痛。多心火上炎。
2.内眦部红肿流脓,多心火炽盛,兼有瘀滞。
三、气轮:即白睛部分(包括球结膜与巩膜),属肺。因肺属气,故称气轮。
(一)正常现象:肺气充沛调顺,邪不易入,则白睛色白
上一篇:无 下一篇:白内障的治疗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