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关痿证的记载
有关痿证的记载,首见于《内经》。《内经》奠定了痿病的理论基础,其中《素问·痿论》则是讨论痿症的专篇,该篇论述到“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指出痿证发生亦与奇经之冲、督、带脉有关。《灵枢·大惑论》指出:“……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则见两物。”这里的视歧即为重症肌无力中眼肌型中主要症状之一“复视”的最早记载。
《难经》扩展了《内经》关于本病的内容。书中论述了痿证的临床表现、传变规律和预后。如《难经·十四难》日:“一损损于皮毛……,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睢目候》云:“目是脏腑之精华,肝气之外侯,然则五脏六腑之血气皆上荣于目也,若血气虚则肤腠开而受风,风客于睑肤之间,所以其皮缓纵垂复于目,则不能开,世呼为睢目,亦名侵风”,这也是重症肌无力中眼睑下垂的描述。巢氏明确从外感内伤两方面分析病因,《诸病源候论·风身体手足不随候》即论述其主因是外受风邪,内由脾胃亏虚,并运用脏腑经络理论,对其病理作了阐发。
明代对痿证病因学的讨论比较深入,王肯堂《证治准绳》中认为“谓一物而目视为二,即《内经》所谓视歧也,乃精华衰乱,……病在肾胆,……而阳光失其主倚,故视一为二”。指出了复视的病因病机是肾胆元精亏虚不能上承于目,以滋神光,阳光失其主倚,精气散乱,约束无权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论·痿证》指出,痿证“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亏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治疗中以“鹿角胶、鹿角霜为主,这种观点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徐彦纯和刘纯所著《玉机微义》中指出在用药治疗痿证的同时,应注重痿证的饮食调治和生活调理,这对今天痿证的辅助治疗和护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清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有着很大的飞跃,突破单从五脏论治痿证的途径。《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徐玉台》有“筋痿、骨痿,皆属奇经络病”之语。林佩琴所著《类证治裁》中集各家论痿之说,阐述了痿的虚者,主要论述了肾虚致痿和奇经八脉虚致痿,认为肾虚当分阳虚和阴虚;奇经八脉虚主要是肾督阳虚、太阳督脉虚和跷维不用。前者需治肾阳虚,太阳督脉虚用香茸丸理腰脊,后者用橘络、木瓜等药温行流畅奇络。张锡纯为最初倡导中西医汇通的医家,强调胸中大气虚在痿病发病中的作用,“盖大气旺,则全体充盛,气化流通,风寒痰涎,皆不能为恙。大气虚,则腠理不固,而风寒易受,脉管湮淤,而痰涎易郁矣。”创立论痿大气说。另外他还指出马钱子“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远胜它药。”
本页关键字:重症肌无力 古代有关痿证的记载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重症肌无力在祖国医学中的命名 下一篇:什么是奇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