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食管贲门与腹部疾病 --> 直肠前突 --> 直肠前突综述

直肠前突综述

直肠前突(rectocele,RC)的译文是直肠膨出,即直肠前壁突出,亦称直肠前膨出。为出口阻塞综合征之一。患者直肠阴道隔薄弱直肠壁突入阴道内,亦是排便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但近年来男性发病者也有报道。
手指伸入直肠内挖出粪块。部分患者有便血及肛管疼痛。

三、医技检查

直肠指诊及排粪造影等是诊断直肠前突的主要检查方法。

1.指诊检查:直肠指诊可触及肛管上端的直肠前壁有一圆形或卵圆形突向阴道的薄弱区。用力排粪时突出更明显。

2.排粪造影:可见到直肠前壁向前突出,钡剂通过肛管困难。前突的形态多为事袋状,鹅头角状或土丘状,边缘光滑,如前突深度超过2cm,其囊袋内多有钡剂嵌留;如合并耻骨直肠前肌病变,则多呈鹅征。

3.所隔排出试验:将一头连接气囊的导管插入肛门壶腹部,注入100ml气体。让患者用力作排便动作,从中了解直肠的排泄功能。正常者5分钟内可将气囊排出,超过5分钟者为排出延迟。

四、诊断依据

根据上述典型病史、症状及体征,直肠前突诊断并不困难。正常人用力排粪时,在肛管直肠交界处前上方有时可见向前膨出,长度较长,但深度一般不超过5cm。国内医学界提出直肠前突排粪造影检查,可分为三度:即轻度,前突深度为0.6~1.5cm;中度为1.6~3cm,重度≥3.1cm。

另外,Nichols等建议将直肠前突分为低位、中位和高位三种。低位直肠前突者多由分娩时会阴撕裂引起;中位直肠前突最常见,多因产伤引起;高位直肠前突是由于阴道上1/3、主韧带、子宫骶骨韧带破坏或病理性松弛所致,常伴有阴道后疝,阴道外翻,子宫脱垂。 

五、治疗原则

先采用保守治疗,但不主张采用缓泻剂和灌肠,而强调三多,多食粗制主食或富含食物纤维的水果蔬菜;多饮水每日总量达2000~3000ml;多活动。通过以上治疗,一般患者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经过3个月正规非手术疗效治疗症状无好转、疗效不明显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以下3类:

1.经直肠内修补:患者取俯卧位,双下肢下垂45o左右,下腹及耻骨联合部略垫高。可采用腰麻或骶麻。用宽胶布粘贴双侧臀部,向两侧牵开,显露肛门部。常规消毒臀部、肛门及阴道,用手指轻轻扩张肛门,以容纳4~6指为宜。将直角拉钩或S形拉钩伸入肛门内,助手协助暴露直肠前壁。具体手术方法分2种。

(1)Sehapayah法:在直肠下端,齿线上方0.5cm处做纵形切口,长约7cm,深达黏膜下层,显露肌层,根据前突的宽度,游离两侧黏膜瓣,为1~2cm。左食指插入阴道内,将阴道后壁向直肠方向顶起,以便于协助压迫止血及防止损伤阴道,然后用2/0铬制肠线缝合,进针点距中张的距离可根据前突程度而定,一般进针点选择在前突的边缘正常组织处可从右侧肛提肌边缘自外向内进针,再从左侧肛提肌边缘毕,用右手食指能触摸出一条垂直而坚固的肌柱。缝合时针尖切勿穿过阴道后壁黏膜,以防发生阴道直肠瘘。最后修正两侧膜瓣,用铬制肠线间断缝合黏膜切口。直肠内置凡士林纱条,从肛门引出。

(2)Khubchandani法:在齿线处做横切口,工为1.5~2cm,在切口两端向上各做纵向切口,每侧长约7cm,成“U”字形。游离基底较宽的黏膜肌层瓣(瓣内必须有肌层),黏膜肌层瓣向上分离须超过直肠阴道隔的薄弱处。先做3~4间断横行缝合;再做2~3针间断垂直缝合,缩短直愮前壁,降低缝合黏膜肌层瓣的张力,促进愈合。切除过多的黏膜,将黏膜肌层瓣边缘与齿线间断缝合,最后间断或连续缝合两侧纵形切口。

2.经直肠闭式修补(Block)法:根据前突大小,用弯血管钳纵行钳夹直肠黏膜层,再用2/0铬制肠线自下而上连续缝合黏膜肌层,直到耻骨联合处。缝合时应下宽下窄,以免在上端形成黏膜瓣影响排粪。该法仅适用于较小的(1~2cm)直肠前突

经直肠入路修补直肠前突的优点:①方法简便;可同时治疗其他伴随的肛管直肠疾病;②可用局麻完成手术;③更直接接近括约肌上区,能向前折叠耻骨

|<< << < 1 2 3 > >> >>|

本页关键字:直肠前突  直肠前突综述 免费索取直肠前突资料

上一篇:直肠前突诊断鉴别        下一篇:女性便秘可能直肠前突

>> 返回直肠前突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