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治疗全程指导
腹股沟斜疝是怎么发生的呢?
胎儿阶段,男性睾丸位于后腹壁区,胎儿从第5周至28周在睾丸引带和体内激素刺激下,睾丸连同腹膜一起移行下降至阴囊内。
下降的这部分腹膜像个口朝上的喇叭状管形突起,称为腹膜“鞘状突”。该突起在胎儿后期或出生后一个月内自行闭死,在睾丸等移行下降过程中,于下腹壁邻近大腿根内侧和外阴之间形成腹壁肌肉薄弱区,医学上称作“腹股沟管”,管的下口称作“外环”。腹股沟管内有称作“精索”的组织通过,精索内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及输精管等组织。
由于遗传等原因,如腹膜鞘状突未能及时闭合,肠管等腹腔内器官,即可沿开放的鞘状突逐渐向外疝出,而形成腹股沟斜疝,这是腹股沟斜疝发病最常见的先天性原因,也是小儿腹股沟斜疝最多见的原因。这些病例常在出生后或生后不久就出现典型的症状。
少数病例由于长期咳嗽、便秘、排尿费力以及创伤等因素,使腹腔内压力经常处于较高的状态,肠管等器官从下腹壁近外阴处肌肉薄弱区疝出,即可在外环外出现可复性肿物,形成后天性或继发性腹股沟斜疝。此类病例较少见。
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原因,上述变化出现在一侧,形成右斜疝或左斜疝,即为单侧疝;变化发生在双侧则形成双侧疝。腹股沟斜疝的疝内容以小肠为主。
女孩在胎儿阶段虽然没有睾丸移行下降一说,但其鞘状突发育与男性相同。若因发育异常,出现不闭合,肠管也会由未闭的鞘状突疝出。同样,引起腹股沟斜疝继发性原因,也适用于女孩。不过,女孩缺乏男孩精索这样的构造,下腹壁薄弱区相对好一些,所以疝发病的机会明显低于男孩,只占全部病例的1/10。
单从先天性原因看,目前尚无预防腹股沟斜疝发病的有力措施。据国外统计,男孩发病率的为1:50,女孩约为1:500。
腹股沟斜疝有何临床表现?
医学上将大腿根与腹部相连处称为“腹股沟”,当您发现孩子腹股沟内侧邻近外阴处或者阴囊内出现肿物时,应想到腹股沟斜疝的可能。肿物的特点是可复性,也就是站立时肿物出现,病儿哭闹或腹部用力时肿物增大;而安静状态或睡眠时肿物自行还纳消失(疝内容退回腹膜腔内),或用手在局部加压上推时,肿物也可以消失;肿物还纳时常有“咕咕”作响的肠内气鸣音。肿物尚有以下特点:
1.早期 肿物较小,约3×3cm2大小,多位于腹股沟,且肿物不定时出现。
2.中后期 肿物增大,约5×4cm2大小,肿物多由腹股沟进入阴囊内,并使阴囊胀大,除睡眠外,可经常或终日见到肿物。随病情发展,如肿物直径超过6cm2,称作“巨大疝”。
3.女孩的肿物多数位于大阴唇外上方,肿物很少超过鸡蛋大小,女孩发病率明显低于男孩,男女间的发病率之比约为10:1。
4.疝内容多为小肠,有时为结肠,偶尔为阑尾,女孩有时内容物为卵巢。在小儿很少见到大网膜下移至疝囊内。
以上提到的肿物实际主要由疝囊(腹膜)和疝内容(肠管)构成。斜疝在左右两侧均可发病,以单侧多见,称为右斜疝或左斜疝,双侧同时发病者约占10%。有相当多的病例,一侧手术治疗后,另侧又发病。
除上述临床表现外,患侧坠感不适、腹痛(婴儿表现为哭闹)、消化不良、尿频等症状也经常发生。
在小儿,肿物还纳后进行患处检查,基本上无明显异常发现,此点与成人不同。只有少部分病例出现阴囊变大,外环口增大或者觉得腹股沟内侧比较饱满等现象。但小儿因哭闹等因素发生嵌顿疝的机会较多见,家长应加以注意。
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
小儿确诊为腹股沟斜疝(以下简称“斜疝”)后,治疗措施首推手术,因为只有手术才能达到真正治愈的目的。手术名称叫做“斜疝”修复术,主要目的是结扎未闭的腹膜鞘状突,必要时需修复壁发育薄弱区。由于“
本页关键字: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治疗全程指导 免费索取腹股沟斜疝资料
上一篇:什么是腹股沟斜疝(疝气)? 下一篇:腹股沟斜疝也有遗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