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针法有哪些?
壮医针法是壮族民间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壮医外治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考古实物来看,壮医针刺疗法己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广西众多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都发现有很多打制、磨制的可供刺疗用的尖利的石片、石斧,此即为壮族地区的原始砭石。此外,在广西桂林瓶皮岩洞穴遗址、南宁地区贝丘遗址、柳州白莲洞旧石器晚期遗址、广西宁明花山和珠山附近的岩洞里,还发现有骨针实物。1985年冬,考古工作者在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元龙坡一处西周至春秋古墓中,出土了两枚精致的青铜针;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广西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汉墓出土有针柄呈绞索状的银针数件。经考古证明,这些针具皆为壮族先民一古路越人的针灸用具,由此可见壮医针法历史之久远。壮医常用的针法有十几种之多,广泛用于壮医临床各科。
1.大针疗法
壮医火针疗法是将针尖烧红后迅速刺入体表,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2.针挑疗法
壮医针挑疗法是运用大号缝衣针、三棱针(古时用硬植物刺、青铜针、银针)等作为针具,通过挑刺体表一定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壮医针挑疗法是壮族民间常用的医疗技法之一,具有简、便、廉、验、效的特点,易于推广使用。壮医针挑疗法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在不同的地区,操作手法和所选的挑点不尽相同,目前论述壮医针挑疗法的专着有黄贤忠整理出版的《壮医针挑疗法》一书,可资参考。另一书为广西德保县已故著名老壮医罗家安老先生的遗著《痧症针方图解》(手抄本),该书记载了罗老壮医50年用针挑治疗近100种疾病的丰富经验,每病均配用穴图解(民间称针方),该书目前尚未公开出版发行,正在加紧整理之中。
治疗机理:壮医针挑疗法通过针挑龙路、火路的体表网结,疏经隧之滞,鼓舞正气,逐毒外出。
适应范围:壮医针挑疗法的适用范围较广,一般疾病均可治疗,特别是对痧症(羊毛痧等)、痹症(风湿性关节炎)、四肢关节疼痛或僵直、腰痛、跌打损伤、肌肤麻木不仁等,疗效较为显著。
注意事项:对于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极度虚弱或不愿接受针挑治疗,者慎用或不用。施术宜轻、巧、准、疾(迅速),术前应做好解释工作,争取患者配合。
3.挑痔疗法
壮医挑痔疗法是针挑疗法的一种,主要用于炎性外痔、肚门瘙痒、轻度脱肛等症。
4.挑痧疗法
挑痧疗法即通过挑刺人体一定部位,于皮下挤出点滴淤血,从而治疗痧症的一种方法,属壮医针挑疗法之一。主要用于治疗痧症,如暗痧、宿痧、郁痧、闷痧等等。
5.挑疳疗法
挑疳疗法也是壮医针挑疗法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疾。
6.陶针疗法
陶针疗法是用陶瓷片敲击或磨制成针状的医疗用具,然后在病人体表的相应穴位按压,或刺割至皮下出血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陶针疗法是古代壮医传统的医疗技术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7.麝香针疗法
麝香针疗法又称麝针,是流传于广西壮族地区的一种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的针法。
8.跖针疗法
跖针疗法是根据壮医龙路、火路的循行分布及其在跖面的网络点与脏腑骨肉相关的理论,针剌龙路、火路在足跖面的66个网结(穴位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法主要适用于脏腑、头面、躯体、肢体各种疾病。如针跖心的瘴根、瘕根、积根、块根等网点,对一些奇难杂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9.掌针疗法
壮医掌针疗法,是根据壮医龙路、火路手部网络与脏腑相关,形成网络点理论,对掌面、掌背的88个网点进行针刺,以疏龙路、火路“嘘”、“勒”之淤滞,调节天人地三气同步平衡,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针剌掌面指节的“咪心头”、“咪钵"、“咪隆”、“咪叠”、“咪腰”等系的网点以调节脏腑功能为主。针刺掌背天、人、地三部(上、中、下三部)网点以治疗形体肢节病症为主。此法施治安全,效果良好,广泛应用于壮医临床各科。
10.旋乾转坤针法
旋乾转坤针法是壮医的一种传统金针疗法。该法遵循壮医针砭古法“轻刺阳证、重刺阴证、平刺和中”的实践经验,以轻掩、凝重两种基本手法交互运用,组成三度运针节度。其基本手法:先审证,选定龙路、火路上的网点(穴位),然后用直式或横式执针法进针,得针感后再按下述法度运计:(1)旋乾:旋针用力要轻,旋动较速,运针浑圆。以针柄悬穴无所阻,柄端必能在小幅度内摆动,术者可导之划成虚圆。进退豆许,出人矫捷,多用轻旋,其功力轻而温和。以回旋九次为一度,-个旋乾以一长画“一”(即乾爻)表示。(2)转坤:转针用力较重,转动要缓,运针直方,以针柄有一复压支点,柄端抵实不致摇动,但针尖在穴位内反得小幅度摆动,术者可导之指间四隅而划正方,进退豆许,升降顿挫,多用重转。以回转六次为一度,一个转坤度以两短画(即坤爻)表示。同时还将这两种手法与八卦文象配合,组成三度八法。本针法主要用于怔忡、心悸,痼痹等疾病。
11.皮肤针(梅花针)
皮肤针又称梅花针,是用针在浅表皮肤叩剌龙路、火路表浅网络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简便疗法。梅花计可购买,亦可自制。自制者用6至8枚不绣钢针集成一束,固定于针柄一端,针柄可用竹棒或木棒制成,露出针尖。其针排列成冈形的梅花,故称梅花针。
12.油针疗法
油针疗法是壮医常用的针法之一。油针的制作:用普通缝衣针,穿过包有麝香药的小包,露出针尖,尾端插人一根小木枝中作针柄,即成油针。使两时,将针置于桐油灯上烧至烫手(置于鼻前略闻至有药香味)后,迅速轻轻地刺人治疗点(常选用反应点及其周围的几个穴位)。操作时刺人约半粒米的深度,每个穴位3~5次,隔日—次,5天为一个疗程。本法常用于治疗风湿骨痛、慢性支气管炎、腰痛等疾病。油针疗法为广西崇左县壮医文云英家祖传五代的医技,方法独特,疗效显著。
13.制血疗法
刺血疗法是用针刺人体的一定穴位,运用挤压或拔罐等方法使针眼出血,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14.神针对法(微型刀针疗法)
神针疗法是选用微型刀针,选择压痛最明显点人针,然后行小剥离予以强刺激,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治法。微型刀针甩不锈钢打制而成,长65至80毫米,包括针柄、针体、针尖三个部分。颈、胸、背、关节一般选用短刀针,臀、腰等肌肉丰厚处选用长刀针。
15.温到缚扎刺法
本法为壮族民间治疗痧症的一种常用疗法。其操作方法为:患者取正坐或侧卧位,暴露胸背部及上肢,术者站在患者的左侧或右侧,两手分别在患者的胸背部由轻到重,从上而下均匀地刮,刮至皮肤微红为宜,继而到至肩肘部,然后以浸过油烘热(适度)的纱布,自肩部环绕缚扎至距指端2—3厘米处,用生姜或老蒜消毒指端皮肤,以三棱针计刺放血少许,松开纱布按摩缚扎处3分钟。接着用烘热的桐油擦胸口(膻中处)和足心(涌泉),最后用艾条温和地灸此二穴,令全身微微出汗为宜。每天1次,两次为1疗程。
16.耳针对法
根据壮医基础理论,耳居天部,附于“巧坞”两侧,通连“勒答”、在生理上通过龙路火路网络与全身脏腑骨肉相通,在病理上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反应,当人体有病时,耳廓相应部位会出现变色、突起、凹陷、水肿、充血、敏感点、缺损等征象,壮医通过针刺这些反应点(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方法即为壮医耳针疗法。壮医耳针共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毫针法、压丸法、放血法、药物注射疗法等四种。壮医耳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麦粒肿、牙痛、神经衰弱、痛经、胃痛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