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学疾病诊断的要点
(一)痧
痧又名发痧、痧气、痧麻等。该病以全身胀累、头昏脑胀、胸腹烦闷、恶心、倦怠无力、胸背部透发痧点、甚则昏迷、四肢厥冷、或吐或泻、或寒或热、或胀或痛、或唇甲青紫为主要表现。目诊可见“勒答”脉络较红、散乱,甲诊可见甲红紫。痧症—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多见。本病多由体弱气虚者,外感痧毒、热毒、暑毒等,或饮食不节,内伤谷道,发而为痧。痧病治疗不当,每易变生他病,故民间壮医有“万病从痧起”之说。民间壮医对痧症的分类十分繁杂,达上百种之多,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如按发病缓急分,可分为轻痧麻和重痧麻;按其兼症分,有哑巴痧、绞肠痧、痧麻夹色、标蛇痧等;按其性质分有寒痧、热痧、暑麻、风痧、阴痧等。但临床上,习惯只分热痧、寒痧、玛璜痧、红毛痧、标蛇痧等,各痧痧症的治疗基本相同或相似。
(二)瘴
瘴是指由于感受“瘅瘴”而发的一类疾病,统称为瘴气,为古代岭南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有关资料,至少在汉代,壮族先民即对瘴有了初步的认识。瘴,壮族民间又称鸡鬼、闷头拜,即疟疾。以间歇性寒战发冷、髙热、出汗为特征。有间曰发冷、三日发冷和天天发冷热几种。表现为寒战发抖,10分钟至1小时后发热、头痛、口渴,持续4—8小时后,全身出汗,体温下降,疲乏不堪,昏昏欲睡。本病恶性发作者,出现头部剧痛、昏迷、抽筋、精神失常、胡言乱语等,可危及生命。该病迁延日久,可出现积聚肿块。
(三)蛊
何谓蛊?要给蛊下一个完整、准确的定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对于蛊,以前是当做一种陋俗怪习、奇闻异事来看待,属于神秘文化的范畴。有学者经考证认为:蛊是一种古代承传下来的既神秘又令人恐怖的黑色巫术(或称邪术),它以有毒的动植物或其他媒介物来作祟,妄称用超自然力直接施放于人或动物,能迷惑人或动物的灵魂,使之引起心理或者生理上的变化,轻则患病,危害健康,重者会导致死亡。它体现了与人类控制力密切相关的某种行为和信仰。从这方面来说,蛊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有着深远历史并现实存在着的文化现象。从医学内涵上来看,蛊事实上是一类毒素,其轻则使人生病,引起患者心理或生理上的变化,重者致人死亡。
(四)毒
壮医把凡是能够对人体造成伤害的致病因素称为毒。毒的种类多种多样,有的毒性猛烈,有的则是缓慢起毒性作用,有的为有形之毒,有的为无形之毒,有的损伤皮肉,有的伤害脏腑和体内重要通道。毒邪侵人人体,其是否致病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毒邪力的大小,二是人体正之强弱。毒之致病,主要是因为毒力太强,或正太弱,正邪相争,正不胜邪,致天、人、地三气不同步而致病。或某些毒邪直接滞留于人体“三道”、“两路”内而致病。毒邪致病由于各种毒的性质不同,侵犯的主要部位有别,作用的机制各异,同时由于人体对毒的抗争程度不同,在临床上可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但一般而言,毒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红肿痛热、溃烂、肿瘤、疮疖、黄疸、血液病等急性炎症和器官组织的器质性病变以及同时出现的功能改变,等等,须根据不同的毒邪及致病特点详细辨之。
(五)风
壮医认为,风毒为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风毒包括的疾病非常广泛,民间有36种风和72种风之分。如在壮族民间搜集的壮医手抄本《此风三十六样烧图》就列举了中风、肚痛风、急惊风、哎迷风、撒手风、鲫鱼风、马蹄风、慢惊风、天吊风、看地风、弯弓风、蛇风、夜啼风、乌宿风、蚂蟥痧风、疳风、上吐下泻风等。风毒所致病症以抽搐、昏迷为主,由于风毒闭组龙路、火路,可出现发热、头痈、汗出恶风、咳嗽、鼻塞、流涕,或肢体麻木、强直、痉挛、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皮肤瘙痒、目诊见脉络散乱等。民间壮医常根据风毒致病的不同临床表现进行分类。如按病者抽搐姿势不同分为鸡爪风、撒手风、看地风、弯弓风、地倒风等;按兼症不同分为水泻风、黑沙风、肝痛风、夜啼风、呃逆风、肝胀风、潮热风、昏迷风、发冷风、迷魂风等;按发病时的声音不同分为羊风、马风、鹦鹉风、猪母风等;以动物命名的有老鸦风、鹊惊风、蛇风、羊癫风、癫猪风、路鸟子邪风、鱼口风、马蹄风、鲫鱼风、螺蛳风等。此外还有寒风、五鬼风、散惊风、乌缩风、虎口风、内吊风、天吊风、缩沙风等等。
(六)湿
壮医认为:湿毒为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这与壮族所处的地理气候特点有关。《素问异法方宜论》明璃指出:“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盛处也,雾露之所聚也。”明《广西通志》说:“岭南外区,瘴疠熏蒸,北方戌人,往者九死一生……今闻发北兵逾万人戌岭外,下湿上蒸,病死必多。”“盖以其地炎、卑湿,瘴房特甚,中原士卒,不服水土,不待戈矛之及矣。”壮族聚居区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阴湿多雨,故壮医认为,很多疾病皆与湿毒有关,不是没有道理的。湿毒致病,若滞留于肢体骨肉,可见肢节疼痛,头身困重,倦怠,关节酸痛重着、头重如蒙。若湿毒滞留于三道可见食少、胸闷旗胀、泛恶呕吐、黄疸、水肿、腹泻、病疾、小便请长、目诊“勒答”脉络混浊,等等。
(七)谷道麻
壮医把食物进人人体,并得以消化吸收之通道称为“谷道”(壮语称为“条根埃”)。谷道主要指食道和胃肠,其化生的枢纽在肝胆胰,故谷道病主要表现为消化、吸收方面的症状,如:呕吐、腹泻、呃逆、嗳气、厌食、腹胀、腹痛等。甲诊可见裔肉甲,长期消化吸收不良可见葱管甲、蒜头甲、羹匙甲等。
(八)气道病
壮医认为:气道是人体与大自然之气相交换的通道,进出于口鼻,其枢纽在肺。壮医对气(壮语音为“嘘”)极为重视,认为气是动力,是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力的表现,气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可以感觉到活人鼻息,一呼一吸,进出的都是气。邪毒人侵,气道首当其冲,气道不畅,可出现感冒、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咳嗽、咳痰、咳血、胸痛气喘、胸胀问等。气道壅塞,甲诊可见蒜头甲、紫甜甲,口唇青紫等。若气道完全闭阻,可引起死亡。
(九)水道病
壮医认为:水为生命之源,人体有水道进水出水,与大自然发生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从而保持天、人、地的同步平衡。水道与谷道同源而分流,在吸收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后,以谷道排出粪便,水道排出汗、尿。水道的枢纽在肾与膀胱。邪毒人侵,水道不通,或调节失衡,可致水肿、尿频、尿急、尿闭、尿痛或遗尿、小便失禁等。若水道完全不用或闭阻不通,滴尿全无,可危及生命。
(十)龙路病
壮医传统认为:龙是制水的,龙路在人体内即是血液的通道(有些壮医人员亦称之为血脉、龙脉)。龙路的功能主要为内脏骨肉输送营养,其大小网络遍布全身,其中枢在心脏(咪心头),故若龙路不通,则血液运行不核,致内脏、骨肉失养,则可出现肉萎缩,偏枯不用,口唇、指甲青紫,目诊“勒答”上有黑斑等。若龙路功能失约,血液运行不循常道,则可见孔窍出血,如衄血、咳血、咯血、便血等,还可见皮下淤斑、淤点。如龙路中枢——咪心头痿废不用,则人体内脏骨肉将无所以养,生命也将终止。
(十一)火路病
火为触发之物,其性迅速,感之灼热。壮医认为:火路在人体内为传感之道,用现代语言来说为“信息通道”,其中枢在“巧坞”。火路同龙路一样,形成网络,遍布全身,使正常人体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感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并经过中枢"坞”的处理,迅速作出反应,以此来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实现“三气同步”的生理平衡。火路有病或其他疾病影响到火路的功能,则会削弱人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适应能力,出现感觉异常或缺失,如局部或肢体不知冷热、不知痛痒等,甚者胶体与“巧坞”失去联系而不能行动自如或完全不能行动。若火路完全祖断,或火路的中枢“巧坞”不用,则会导致死亡。
(十二)阴证与阳证
壮医所称的阴证与阳证,主要指疾病过程中阴盛阳衰和阳盛阴衰这两种情况。壮医认为,证是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全身情况的综合反映。每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患者身上,都可以表现为阴证或阳证,或经治疗后由阴证转为阳证,或由阳证转为阴证。阴证多表现为神疲、倦怠、乏力、长寒肢冷、面色苍白、指甲苍白、脏腑气血骨肉、三道、两路功能衰退等。阳证多表现为面色红、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呼吸气粗、甚者神昏谵妄、打人骂人、小便黄赤、舌红、目诊见“勒答”红丝明显、甲象见红紫或青紫等。一般来说,正虚毒轻者,或疾病的后期,多表现为明证。而正盛毒重者或疾病的初期,多表现为阳证。壮医认为,从证的变化可以预测疾病的转归,由阴转阳,多表示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化;由阳转阴,多表示疾病趋重或恶化,甚至预后不良。
本页关键字:壮医学疾病诊断的要点 诊断的要点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壮医辨病与辨证 下一篇:壮医治疗方法的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