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学早期的卫生防病意识
从考古挖掘的文物来看,壮族先民很早就有了卫生保健的意识。如从广西合浦望牛岭西汉晚期墓出土的铜凤灯烟尘通过口含的喇叭形口罩,经颈部进人腹腔(腹腔内盛水)消人水里,有消烟作用。广西贵县汉墓出土的陶井模型,井上有蓬盖,可见壮族先民已注意保护饮用水的卫生。另外,一些卫生用具的出土,如广西贵县罗泊湾西汉基出土的鎏金铜挖耳勺,广西荔浦县兴坪汉墓出土的痰盂,广西贵县罗泊湾M1、M2号西汉墓出土的陶盒(其中一陶盒内盛有铁冬青)以及广西合浦县堂排二号汉墓(西汉晚期)出土的内盛铁冬青的铜碗等,这些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壮族先民在2000多年前就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
壮族先民根据壮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为预防疾病,避兔野兽伤害,发明了“干栏”建筑。最早记录有关干栏建筑的书籍是《魏书》,该书在《僚人》篇中说:“僚者,盖南蛮之别种……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此后在《北史》、《通典》、《旧唐书》、《新唐书》、《太平寰宇记》等诸书中,均有相类似的记载。这种房屋的主要特征是分上、下两层的楼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贮放农具等器物及圈养牛、猪等牲畜,居住面距地面若干米这种建筑不仅通风、采光、照明功能良好,而且还可有效地防避瘴气,抵御野兽蛇虫袭击,减少风湿病的发生,在岭南地区极具适用性.因此这种建筑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由于遭受特殊的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壮族地区水源常遭污染,为此,壮族先民们常用白矾将水沉淀过滤,并多吃生大蒜头,以防虫毒在胃肠滋生,防止“病从口入”。
为了防止瘴气、瘟痧疫疠的传染、扩散,壮族聚居地区于瘴疫流行时,染病之家常谢绝登门,邻村之间亦暂不交往。非着眼于一家一户,实寓意于群体隔离,若有人从远处归来,常止于村舍之外,甚至数里之遥,待家人提篮装衣迎之,嘱其换下衣物,并将换下的衣物或蒸或煮,用意在于桂除邪移,消沙11毒,以祛疫疠恶气,防止瘴气流染。明代《峤南琐记》卷下曾记其事。为了预防瘟痧,壮族民间还意识到要大力灭蚊蝇,并疏通沟渠,毋使污积,杜绝蚊蝇滋生之源,防止瘟疫发生。
本页关键字:壮医学早期的卫生防病意识 卫生防病意识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壮医学常用制剂有哪些? 下一篇:壮医学奇特的卫生民俗鼻饮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