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民族医药 --> 苗医 --> 苗岭医药写传奇

苗岭医药写传奇

苗族医药的起源很早,向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的说法。西汉刘向著的《说苑辨物》记载:“吾闻古之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行医于乡里”。

天地生灵气

贵州地处高原,且多山,素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气候温润宜人,但多变,有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丰富的生物资源,造就了“黔山出妙药、夜郎无闲草”的传奇。贵州是我国四大药材产地之一,有药用植物数千种。

贵州是我国著名的苗乡,全国近900万苗族人口中近一半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被称为“苗族大本营”。苗族逐渐南迁,陆续定居于西南荒凉的崇山峻岭,所谓“瘴气弥漫之险恶之地”,生存环境对健康诸多不利,是苗医药砥砺千年,形成一方医药特色的历史地理背景。

在清朝乾隆之前,湘西黔东交界腊尔山区和黔东南雷公山区还未入“官籍”,被称为“苗族生界”,同时其他大部分地区仍沿袭清初土司制度,有“蛮不入境,汉不入洞”的禁令,汉医药没有传入这些地区。据地方志载,汉医药的传入在全面改土归流之后,而西医的传入则是民国后的事。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广大的苗族地区治病基本上依靠自己的苗医苗药。

疗效负盛名

苗族医药的起源很早,向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的说法。西汉刘向著的《说苑辨物》记载:“吾闻古之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行医于乡里”。被称为苗药的大泽、菖莆,在春秋战国的文献如《楚辞》等中经常出现。目前可查苗药仅在贵州就有1000多种。

苗族医药疗效显著,久负盛名。19世纪末,贵州桦桃厅地甲司苗医龙老二,能为孕妇剖腹取出死胎,经治一个月,孕妇就恢复健康,曾轰动一时,传为奇闻。雷山苗医治疗毒蛇伤可谓里手,并能在短期内治愈能致人死命的疔、痈、疽和蛇毒,对关节炎、风湿、类风湿也能治好。因此,清以后军政要员十分重视苗医。如咸丰、同治年间,张秀眉领导的义军就有黄平县苗医为义军治刀伤、枪伤;北洋政府内阁总理熊希龄曾多次到其家乡湘西要苗医到北京治病。长征时期贺龙同志非常重视苗医,曾多次指示:“不但要物色好的苗族向导,而且要动员苗医随军前进”。新中国成立后,苗族医药得到进一步发展,已发掘研制出不少治疗疑难病症的药方。

医巫曾同体

苗族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苗医没有付诸文字的医药论著,仅以师承父授,或以苗谚、歌诀口传心授为传播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汉族地区在春秋时期,巫与医已经完全分离,但经济文化落后的苗族,却比较长期地保存了“巫医合一”的特点。苗族人民喜用铜鼓,用它祀鬼神以治病,是较早时期的情况。

道光《凤凰厅志·风俗篇》载:苗族民间“疾病延医服药之外,惟祈祷是务,父母病则延老者,十八人牲牢为请命于神,谓之打十保护。童子病则延巫为之解煞,名曰杨关。”这种“巫医合一”的方式,用苗族的俗语来讲,叫做“巫医一家,神药两解”,到清代还很盛行。清代梁雪绳《黔苗词》中曰:“病来不解神农药,杀犬屠牛事鬼师。”可见苗族医药中深受苗巫文化的影响。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巫师又是本民族最早的知识分子,由于医药经验的积累,有一部分巫师掌握了一些医疗技术,施行巫术的同时,还兼用草药和其他方法治病,后来巫师当中一部分人分化为职业苗医。

实践特色浓

苗族居住分散,方言土语多,导致了苗族医药在内容上的差异性,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如苗族在三十六病、七十二疾、四十九翻的共同特点基础上,黔东北形成了“三十六经、七十二疾”,黔东南习惯用“两纲五经,三十六症,七十二疾”之说,而黔东部分地区则流传“四十九翻”证治。

在病因病理方面,松桃苗医认为人体内,胃是最重要的器官,胃主宰一切,同时,明确指出人的情感不正常是致病因素之一。黔东南苗医把病分为冷病、热病两大类,同时还根据疾病的不同表现和快慢凶吉划分为冷经、热经、快经、慢经、半边经。这无疑是苗医在疾病病因病理

|<< << < 1 2 > >> >>|

本页关键字:苗岭医药  苗族医药  苗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苗族医学理论体系        下一篇:苗医药的早期时代

>> 返回苗医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