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民族医药 --> 蒙医 --> 蒙药的常用剂型

蒙药的常用剂型

蒙医常用的传统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膏剂、药洒等。

蒙医常用的传统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膏剂、药洒等。此外,尚有搅合剂、药油、灰制剂、金石剂、草药剂、熏剂、鼻药、导泻剂等十余种剂型。近年来,还利用现代制药方法制成各种新的剂型。如片剂、冲剂、糖浆、针剂等,这是蒙药剂型发展的一个方向。

蒙药常用传统剂型简介如下:

1.汤剂:把一种或多种药物,按照指定处方研为粗沫,混匀而成。一般成人用量每日2~3次,每次3~5g。服用时煎汤去渣,取汁内服,故称汤剂。汤剂在临床应用很广,适用于一般疾病或急性病。其特点较丸剂、片剂、散剂等吸收快、易发挥疗效。如四味土木香散(玛奴西汤)(土木香15g,苦参10g,珍珠干10g,山柰6g),治疗伤风感冒、热病等有显著疗效,用途甚广。汤剂有浸、煎二法;浸法是将阴干的药物或切片药物按比例配制,放在瓷缸内加沸水盖好,过一定时间待药液浸出后,澄清过滤加白糖、冰糖或蜂蜜等,温服。煎法是将汤药放进瓷缸内加开水一茶杯,用无烟炭火或酒精灯等煎至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取出温服。

2.散剂:将药物按处方配剂,研为细粉,混匀,寒凉药加适量白糖,温热药加、适量红糖,再混匀而成。一般成人用量每日2~3次,每次1.5~3g,温开水或调引送服。散剂在临床应用最广。其吸收消化虽较汤剂慢,但疗效持久适合于治疗已成型之病和聚合型疾病,且配剂方便,药性稳定,便于携带。散剂,有内服与外用两种。在临床使用时,根据病情,可与汤、丸等各种成药,相互配伍,酌情应用。

3.丸剂:将处方中各味药物分别加工炮制,按处方配合,共研细粉,混匀,以蜜、水或面糊、药汁等赋形,制成的药丸。一般为黄豆或绿豆大小的颗粒,外用朱砂或银朱、百草霜等研细粉挂衣,晾干。丸剂吸收缓慢,药效持久,而且体积小,服用、推带、贮存都方便,是一种常用的剂型。一般应用于慢性病及根除疾病余邪。某些药性峻猛的药品和刺激性较强的药品,作丸剂服用时因其吸收分解较慢,可减轻毒性和副作用。不宜久煎的一些贵重药和芳香性药物,如麝香牛黄、白云香、黑云香等,宜作丸剂用。用时按患者病情,药品的性能,一般成人用量每日1~2次,每次5~15丸不等,用温开水或调引服。

4.搅合剂:按处方调配,碾研细粉,混合均匀,逐步加入适量炼蜜、奶油、红糖、冰糖等,反复搅合而成。密闭于瓷器内贮藏备用。此剂分为温热、寒凉两大类型。一般用于老年人,重病久卧、身体虚弱者,对妇女病及脉道、关节、皮肤的慢性病疗效颇佳。

5.药油:先将药材精选,加工炮制处理后,按处方调配,水中浸泡或煮煎,取汁加鲜牛乳或黄油再煮煎浓缩至半流性,并可加相应之药末、蜂蜜、蔗糖、白糖等搅合均匀。呈油光泽泽、红黑透明或黄黑透明时,即成油剂,密闭于瓷器内贮藏备用。一般用于老人,体虚者,有滋补润僵作用。

6.灰制剂:以金属、矿物及动物性药物为主,煅烧成灰的药物,蒙医认为寒疾经久不愈则以灰剂治疗为上。本剂分为急、中缓三种配剂,根据病情而选用。且需结合赫依、希拉、巴达干的主证配制。适用于寒性诸症、不消化病、胃火衰败、痞瘤、浮肿、脓疡,尤其对巴达干病及痼疾疗效显著。

7.膏剂:膏剂分内服膏剂和外用药膏两种。内服膏剂又分流浸膏、浸膏(干浸膏和稠浸膏)及煎膏剂(膏滋)。外用药膏分硬膏药和软膏药。如:沙棘膏、文冠木膏、驼蒿膏、泡囊草膏、山黄柏膏、紫草软膏等。

8.药酒是以酒为溶煤,一般用白洒或黄洒浸取药材中有效成分,所得的澄明浸出液供内服和外用。此剂多用于体虚补养,风湿疼痛及跌打扭伤和慢性病的辅助治疗。如:手掌参酒、

|<< << < 1 2 > >> >>|

本页关键字:蒙药  蒙医  汤剂  散剂  丸剂  膏剂  药洒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蒙药的基础理论        下一篇:蒙医的外敷疗法和灸法

>> 返回蒙医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