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骨髓炎的病理和治疗
由微生物、物理或化学因素引起颌骨的化脓性感染,称为颌骨骨髓炎,包括骨膜、骨皮质和骨髓整个骨的炎症。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期为发热,多个牙松动,疼痛和牙周溢脓;慢性期一般在急性期2周后,局部肿胀,娄孔排脓,死骨形成。
临床表现:
(一)急性颌骨骨髓炎
发病急剧,全身症状明显。局部先感病源牙疼痛,迅速延及邻牙,导致整个患侧疼痛并放散至颞部。面部相应部位肿胀,牙龈及前庭沟红肿,患区多个牙齿松动。常有脓液自牙周溢出。下颌骨骨髓炎,因咀嚼肌受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下牙槽神经受累时,可有患侧下唇麻木。上颌骨骨髓炎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感染来源常为血源性。其局部表现为眶下部明显红肿,并常延至眼周致眼睁不开。后期可在内眦、鼻腔及口腔穿破溢脓。
(二)慢性颌骨骨髓炎
急性颌骨骨髓炎如未能彻底治疗,可转为慢性。常见的原因是单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脓液自行穿破,引流不畅。慢性颌骨骨髓炎期间,急性症状大部消退,全身症状已不明显,疼痛显著减轻。局部纤维组织增生、肿胀、发硬。瘘管,经常溢脓,甚至排出小块死骨。病变区多个牙松动,龈隙溢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引流不畅时,可急性发作。如拖延日久,可致消瘦、贫血、身体衰弱。
病因:
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即牙源性、损伤性及血源性。损伤性的火器性颌骨骨髓炎在颌面损伤章内叙述。血源性颌骨骨髓炎较少见,主要发生于小儿。牙源性颌骨骨髓炎最多见,约占全部颌骨骨髓炎的90%。我国由于医药条件的改善,发病率已大为下降。牙源性颌骨骨髓炎多见,这与下颌骨皮层骨骨质致密、周围有肥厚肌肉及致密筋膜附着,髓腔脓液积聚不易穿破引流等因素有关。
颌骨骨髓炎的治疗:
及时治疗冠周炎、尖周炎等牙源性感染,对预防发生颌骨骨髓炎有积极意义。如已形成骨髓炎,在急性期应予彻底治疗以免转为慢性。
急性颌骨骨髓炎的全身治疗与颌周蜂窝织炎相同,主要为增强机体抵抗力、药物控制感染。局部治疗重点在于及时切开引流,拔除病源牙。慢性颌骨骨髓炎时应努力改善病员机体状况,保持引流通畅,及时拔除病源牙,彻底清除病灶、刮治或摘除死骨。
我院的治疗颌骨骨髓炎不使用抗生素,不留疤痕的绿色疗法,以“靶位体液渗透疗法”为指导,以经过超声空话萃取的药物作用于病灶区或病灶轴的骨骼肌,使骨骼肌产生不由自主地舒缩运动,同时靶位中药温煦的负压产生外向性的牵拉式作用,使病患区的病理性体液不断引出,不断更新为生理性体液,持续干扰和破坏细菌生长繁殖的内环境,使病患区细菌数量及其毒性减低,软组织水肿消退,血管与淋巴管网络畅通;同时药物内的活性成分增强了骨与软组织再生与修复的愈合能力,使病患区逐渐有了生理性防御、自稳和监护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治愈颌骨骨髓炎。
本页关键字:颌骨骨髓炎的病理和治疗 颌骨骨髓炎 免费索取颌骨骨髓炎资料
上一篇: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的感染途径有哪些? 下一篇:如何预防急性颌骨骨髓炎?